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中国园区
 

2015年7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食品行业逐渐从以“价格战”为主的终端竞争,转向以诚信与创新为主的品牌竞争、以产业链安全为主的价值竞争和以销售渠道多样化为主的渠道竞争。

食品产业园“触网”总动员

专业园区调查之十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博

专业园区调查之十一食品产业园“触网”总动员

王利博制图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中国食品产业正面临着近30年来最艰难而相对漫长的转型期。其中最重要的转型,就是食品行业逐渐从以‘价格战’为主的终端竞争,转向以诚信与创新为主的品牌竞争、以产业链安全为主的价值竞争和以销售渠道多样化为主的渠道竞争。”《糖烟酒周刊》杂志社副总编辑梁剑在近日召开的“中国食品经销商发展论坛”上给出了食品行业的转型秘方,依托“互联网+”的国家战略,大力发展食品类电子商务。

龙头企业掀起建园潮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不到4万家,只占全国食品企业总数的1/4。国内大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低成本运作,限制了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对此,华北福德食品产业园负责人介绍,“作为食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集聚的载体,食品产业园区对提高行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产业集群利于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元素,导致空间上的聚集,同时也会吸引大量相关及支持性企业的进驻。企业间可共享公共产品和各种要素资源,还能相互配套,有利于企业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指出,食品产业园区的形成主要有政府规划建设和民间主导两种形式。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级、省级食品产业园区都是由政府主导规划建设的。

产业园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被各级政府所青睐,也被诸多食品企业所钟爱。中粮集团、中纺集团、雨润、双汇等行业龙头企业也纷纷投资建设食品产业园。与政府主导的产业园中各环节企业地位均等不同,在企业自建的产业园中其他企业需要依附于主导企业,因此自建产业园的企业可以更大限度地降低原材采购、物流、包装等成本。此外,企业通过产业园可以增强对全产业的把控能力,企业将会借助质优价廉的产品赢取更多的市场。

规划不合理成园区软胁

有分析指出,中国食品产业园区蓬勃兴起,各类特色食品园区开始凸现,但仍处于生产要素聚集阶段。大部分园区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初创发展阶段积累的低成本生产要素和各类特殊政策红利。然而,随着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和部分优惠政策的逐渐消失,部分园区原有的发展动力不再延续,不少当地政府无力通过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企业,导致潜在的“产业空心化”风险长期存在。

同时,由于部分食品产业园区在建设初期缺乏长远规划,以地引资、以地养区的粗放发展制约园区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浙大网新集团副总裁、网新长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涛认为,“园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园区建设,包括产业定位、空间设置和开发模式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产业定位。定位不合理、不准确会导致设计偏,设计偏了以后,运营模式、开发模式就会出问题。”从很多园区产业定位来看,拟引入的产业十分庞杂,既有传统产业,又涉及新兴发展的产业门类,某些地方在招商时并没有考虑当地工业发展特点,这样不仅分散了产业规模的积聚效应,削弱了产业的竞争力,更限制了真正相关行业入园企业规模和数量,不利于园区内部产业链的形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特色+触网”加快园区转型

在记者采访中,不少运营状况良好的园区都表示,立足本地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是园区差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河南餐饮中央厨房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该园区将能否为企业降低成本、能否让企业提升品质、能否让企业做好品牌,视为园区运营成败的关键。“和国内其他省市的餐饮中央厨房相比,河南餐饮中央厨房最大的特点就是产业聚集,统筹运营”。

近年来,我国食品类电子商务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作为首家“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园区”,宁乡经开区不少食品企业已经抢抓机遇,加速电子商务步伐。“切糕王子”阿迪力依托电商平台,实现了从区域品牌到全国品牌的华丽转型;“中国酱油第一股”的加加食品主动“触网”,斥资5000万元投资云厨电商。

宁乡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戴中亚说,在互联网背景下,好的产品有了正确的推广,完全可以实现“一触即爆”,园区将全力支持食品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为提升特色食品产业附加值,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开辟全新道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