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产业公司
 

2015年7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零担第一股呼之欲出
德邦“重资产”模式走向风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宋笛

零担第一股呼之欲出德邦“重资产”模式走向风口

物流行业正在变得青睐于资本市场,在6月快递行业合纵联合的资本大戏落幕后,7月伊始,零担行业巨头德邦物流的IPO申请被披露的消息又一次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根据其提交的IPO申请书,德邦的市值估值将达到200亿。

尽管德邦此次的上市时机略显不利———就在德邦IPO申请书披露的隔天,证监会宣布暂停IPO,但这只会延缓德邦上市的步伐,而并不会使其终止,零担行业第一股已然呼之欲出。

上市之途暂遇坎坷

7月3日,上交所披露了德邦的IPO申请书,德邦预计在A股发售不超过15000万股的股票,发行新股数约占德邦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4.85%。

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直营网点建设、零担与快递的车辆设备购买、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拟使用的募集资金为29亿元左右。

以此计算,德邦股票发行后的公司总估值将达到200个亿,而这一估值比较德邦目前的营业状况而言,似乎略显保守,仅2014年德邦快递全年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亿。

在目前的德邦物流中,实际控制人崔维星通过直接控股和间接控股持有德邦物流38.81%的股权比例,如若上市,这一比例将变为33.04%,以200亿的估值计算,崔维星的身价也将超过66亿元。

在德邦一直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众多资本推手的身影就从未缺席。据统计,从2009年德邦股份成立以来,包括最初创建人的后续投资,德邦总计经历了15次增资和股权转让,最初5000万元的注册资本到2012年10月就已经变为了8.6亿元,钟鼎、红杉等均在德邦持有股份。

目前的德邦上市遭遇了一些小挫折,7月4日,证监会宣布暂停IPO,而德邦的IPO申请也在其中。《中国企业报》记者向德邦的董事会秘书询问了详细情况,其表示目前德邦的IPO确实暂时被停止了,具体的重启时间还未定,要看证监会的具体通知。

重资产的“起飞”

在德邦上市之前,关于“车货匹配融资”这一关键词在业界讨论的甚嚣尘上,好像瞬时间物流变得有趣和轻松起来了———毕竟与传统的重资产物流比较起来,车货匹配类软件的轻资产模式和“互联网”属性更容易“飞起来”。

而此次德邦筹谋上市的消息则着实给传统的重资产物流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毕竟德邦是典型的重资产零担企业。

德邦在全国312个城市拥有营业网点5376个,拥有各类型的运输车辆7351台,在区域核心城市拥有分拨中心108处。

截至2014年12月,德邦物流的资产总额超过30亿,而固定资产净值超过12亿元,在这其中运输工具的净值约为9.9亿元。在德邦2014年的总体车次中,自有车辆车次占比已经达到了56.21%。

对于重资产的德邦而言,此次上市的目的之一也正是为了应付日益高涨的成本。

在德邦的IPO申请书中显示,2014年德邦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104亿元,而其净利润仅有4.71亿元,净利润率仅为4%,而这已经是零担行业的较高水平,据了解,在零担行业一些企业的净利润仅有2%—3%。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力成本的上涨也成为德邦成本开支中的巨大包袱,在2012年德邦拥有42923位人员,而到2014年这一数字已经接近7万,在德邦物流的成本开支中人力费用和运输费用是其最主要的成本项目,在2014年这两项占据了公司营业成本的74.58%。

德邦面临的两线作战

筹谋上市的德邦面临的是一个并不怎么乐观的竞争环境,双线作战让即使已经是零担行业巨头的德邦也感觉到了压力。

7月3日,在德邦微信号中,发表了一篇名为《德邦总裁崔维星:以进取者为本,就是以业绩为核心,兼顾价值观》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表示“2015年已经过去了一半。半年来,为了完成收入和利润目标,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下了很大工夫,但是相比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还是不太理想。虽然总体上还是在增长,但是我们也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增长乏力,形势不太乐观。”

这篇文章如实的描述了德邦目前所处的经济背景和行业背景———整体经济形势对于零担行业的影响以及德邦从快运、快递两个层面所遭遇的竞争。

目前的德邦已经不仅仅是零担运输企业,从2013年11月开始,德邦就凭借自身的快运系统开展了快递服务。

2014年德邦的公路快运业务收入为98亿元,而快递业务的收入接近于5亿元,尽管目前快递业务占比依然不重,但是其增速较快,在2014年德邦快递业务的月增速在30%。

两面开花就意味着双线作战,在以往的竞争格局中,德邦在快运领域面临着天地华宇、新邦、吉佳等公司的竞争,而在快递战线上,则是面临“国际四大”、“三通一达”等企业的竞争。

而随着快运快递边界的模糊化,两面战场上的“敌人”,则慢慢地变成了“同一张脸”。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