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产业公司
 

2015年7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硬到软机床行业借“互联网+”突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从硬到软机床行业借“互联网+”突围

工业水平看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水平看机床。这句话不断地被验证着。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机床行业正在面临着经济下行带来的考验。“中国机床行业已经高位运行了不少年头,从2012年、2013年开始有所低迷。”河南一家机床企业中层领导告诉记者。

2015年1月至5月,全国机床工具行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182.04亿元,累计同比增长4.18%。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蔡惟慈表示,机床业尽管形势很困难,但今年增速是高于机械工业平均水平的。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曾表示,2015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有望走出下行区间,预计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将与上年持平或小幅增长。

互联网+:软硬结合

在传统的印象中,机床企业的车间布满了硬邦邦的设备,而“互联网+”的介入则为这些冷冰冰的机器带来了一丝“柔软”。

今年两会期间,一位企业家曾在私下场合向记者抱怨,实施“互联网+”,像机床等制造业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工业自动化下,从软件到硬件有一种系统性滞后,没有资金、科研的保障,让机器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完全飞翔起来很难。

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已经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制定多项支持计划。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产业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并把物联网、云计算单独列为重大专项工程。已经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将互联网和制造业的结合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江苏扬力集团董事长林国富表示,新一轮科技变更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今年两会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战略,是将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作为切入点,通过“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前十年驱动,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推进的重大转折。

江苏扬力集团在国内机床制造行业首推的P-MES冲压制造执行系统,通过在企业内部生产制造体系两年多的成功应用之后,首次随产品配套投放用户使用,标志着“互联网+扬力冲压设备”已进入大数据智能化信息平台,实施市场化运营。这是新常态下步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新时代以来,中国机床工具制造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浙江一家企业从扬力购进两套配有P-MES冲压制造系统的自动生产线。设备购置方企业总经理在出差途中、开会间隙等任何场合,可随时通过app手机终端,了解设备状况及系统运行情况。

大型鼓风机的提供商陕西鼓风机公司、沈阳鼓风机公司等都在自己的产品上加装了传感器和在线监测装置,通过互联网络在线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况,提供远程服务。

这种互联网的转型所需的资金是巨大的。4月份,沈阳机床发布公告称,拟募资33亿元加速智能装备转型。

硬件仍显“不硬”

林国富认为,以德国“工业4.0”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迎来的以信息系统为基础,以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电融合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高潮迭起。

但作为制造业的基础,机床的不少核心零部件仍需依赖进口。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前曾有领导视察机床企业,经过询问,发现一些零部件要依赖于进口,通常要从德国、日本进口。

即便在机床整机部分,也不乐观。在中国的机床进口国中,日本和德国占到56%左右。分产品来看,高端数控机床,日德占70%;钻攻中心,日本约占100%;卧式加工中心,日德占72%以上;立式加工中心,日德占64%左右;龙门加工中心,日德约占50%;卧式数控车床,日德占52%;立式数控车床,日德约占50%。

上述河南企业的中层领导向记者表示,中国机床行业和世界比,还是有差距,国产机床的核心零部件也需要提高自主化水平。有些机床看起来和国外差不多了,但在精度、速度、可靠性等方面还是有差距。

陈惠仁曾表示,高端机床必须经历能做、做好、做出市场竞争力三个发展阶段,行业过去十年的几大成就之一就是实现了高端机床从“不能做”到“能做”的跨越,但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还必须老老实实地跨过“做好”和“做出市场竞争力”这两道坎。

扬力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冲击传统制造,中国的数字化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