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0版:园区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0版            园区特刊
 

2015年7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揭秘江阴现象:
创新产业裂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霂轶

揭秘江阴现象:创新产业裂变

6月13日,江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委副书记肖朱东一大早便赶往与江阴邻近的常州高铁站,坐10点多的火车赶往北京,“今天江阴有4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他说,“江阴的上市公司很多,以工业为主,近几年在转型,华西村的转型非常好,从冶金行业转到了金融业,非常成功。”

在肖朱东的眼里,优秀的企业家是江阴最大的财富,企业家精神是立根之本,也是江阴经济一直遥遥领先的原因所在。三大园区支撑的经济动力

近几年,江阴所面临的困难并不少,产能过剩,GDP增速放缓等因素叠加,似乎一直伴随着江阴“工业强市”的步伐。但是,江阴的经济依旧在蓄力发展,经济从未出现回落现象。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分析其原因,肖朱东说,江阴的工业发展得益于三个园区的发展,即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临港)、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以下简称两江)。

三大主要园区中,高新区的发展时间最长。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11家企业入驻高新区,年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有12家,超百亿元企业有5家。

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黄健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他说,“我们把2015年作为高新区的转型突破年,重点在龙头骨干企业的并购扩张、创新产业的集群发展、科技金融总部等高端服务业的跨越式成长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事实上,高新区已开始实施科技人才资本合作战略,利用“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大赢家”的发展模式做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目前已集聚海德汇金、中科招商、光大创投等资金总规模超30亿元的10多家创投基金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累计有100多个项目成功融资。产业升级下的创新驱动

虽然同是以工业为主打,与高新区相比,临港的特色则是孵化器。

让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朱节自豪的是,自从江阴软件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来,仅2014年便获各类科技项目231项,各类荣誉也纷至沓来。

朱节文还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2014年新增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46个,江苏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19个,实施校企合作项目21项。累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超200项,引进国家‘千人计划’7人,江苏省‘双创计划’9人。”

朱节文很明白,目前临港在孵化器的模式方面走的是保守路线,即稳扎稳打地做项目,目前来看,孵化结果相对较好。但是,让肖朱东觉得相对不完满的是:江阴没有一所重点的理工大学。“如果我们这边有所理工大学或者分校,不管对于我们的孵化器,还是企业人才的需求,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临港对知识产权格外重视,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专利技术的企业已占规模企业80%以上,仅2014年申报专利4935件、授权197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94件,有效发明专利累计333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5件。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局局长章军提到两江早期的招商时表示,“2010年,江阴靖江工业园区重点招引重钢结构、汽车零配件和低碳技术新兴产业等大型项目。当时‘扬子江船业’在台湾证券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10亿元。并且在中国江阴对外经济合作洽谈会上,签约投资超亿美元项目3项,总投资45亿元。”现如今,两江作为江苏省沿江联动开发示范区,已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839亿元,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08.58亿元,其中上缴中央64.21亿元。难以复制的“江阴精神”

由此,江阴三大园区的发展和经济贡献可见一斑。但是,江阴市的经济野心并不止于此,肖朱东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引导全区企业抓住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上海自贸区的功能辐射、长江经济带战略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的新机遇,做优做特。”

新常态经济下,企业兼并、重组、联合加剧,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大量涌现,这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江阴人似乎对机会异常敏感,整个系列采访中,江阴人对每个发展机会的快速反应和回馈令人诧异。肖朱东以此为豪,但真正让肖朱东佩服的是江阴的企业家,“我们这里经济发展得还算可以,大多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家,有的企业家甚至可以把一家企业5年就做到上市,很多人来江阴考察,都问到江阴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我觉得很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和人的意识有关。”

对肖朱东而言,江阴靠近长江,享有港口之便自然重要,交通的便利可以用高铁等其他工具来补足,但企业家精神难以复制,江阴市政府对优秀的企业家很是重视,一切以企业为先,甚至政府出资送“二代企业家”参加培训。现在看来,新三板的“江阴现象”也在情理之中。

有趣的是,在江阴的大企业中,像贝卡尔特这样的“外来户”寥寥无几,基本都是江阴的本土企业。

采访接近尾声,肖朱东再次提到华西村的转型,“起初它的产业和江阴的发展是一样的,多以冶金,纺织、石化机械制造为主,后来转型,旅游业、金融业发展起来了,它的转型很具有代表性。”此外,海澜之家、扬子江等大企业的转型也早有成效,至于江阴的企业如何转型升级,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