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5年7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刺激楼市缓解偿债压力无异饮鸩止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莫开伟

刺激楼市缓解偿债压力无异饮鸩止渴

6月28日,国家审计署公布全国地方政府今年需偿还金额高达1.86万亿元政府债务。而与此同时,全国不少地方政府高调宣布救楼市政策,西安、兰州以及青海、河南等地纷纷出台楼市新政,继续刺激当地购房需求,救市冲动表露无遗。其中西安将公积金首付比例降至二成、购买90平方米以上大户型可落户,业内坦承“救市尺度超出预期”。

这几年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整政策可谓花样繁多,从严控到放松、再到今天大幅度救市,让人眼花缭乱。

应该说,土地财政实质也成了地方政府“救命稻草”,稳增长靠它,偿还政府债务靠它,民生保障靠它,离开了楼市复苏和繁荣,地方政府日子真的难过。尤其在当下楼市遇冷、土地拍卖受阻情境下,土地出让金锐减,据有关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百强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7021亿元,同比下降35.5%。显然,不少地方政府真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了。因而,地方政府想着法子救楼市,采用了公积金房贷、购房首付比例降低再降低、甚至减少契税并给予财政奖励、落户优惠等政策措施,都在情理之中,也容易让人理解。但若一遇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偿债来源紧张,就把注意力盯住楼市,千方百计刺激楼市,而不去想其他扶持实体经济增长办法,试图用刺激楼市化解债务危机的举动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会使地方政府财力陷入日益枯竭的泥潭。

从现实看,用过度刺激楼市激活卖地达到化解地方债务危机之目的,虽可使地方政府在短期内获得可观土地出让金及其他税费收入,对化解债务危机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充其量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反复使用,一旦形成了“耐药性”,地方政府债务高悬的“虚胖症”就会成不治之症,最终难逃破产命运。就目前而言,企图用刺激楼市来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会产生四大“后遗症”:一是会加剧地方政府卖地冲动,既造成土地资源过度浪费,更会加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症,使中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经济转型“痛苦”过程延长。如果现在为了偿债或稳增长而过度刺激楼市,有可能会导致房价大幅反弹风险,经济结构调整将受到重创,持续这种发展模式,会导致实体经济不振,产业结构调整迟迟无法推进,会对经济造成长期伤害。二是资金过度向房地产流动,势必减少银行及其他社会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数量,使实体经济始终无法摆脱融资链最薄弱环节地位。而且政府过多精力用在救楼市上,必然减少对实体经济支持动力和兴趣,对实体经济形成政策支持上的不平等。三是过度救市刺激楼市回暖,会使中国楼市陷入“经济增速下滑———放松楼市调控———经济企稳———房价暴涨”的恶性循环怪圈,对民众生活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刺激楼市有改善普通居民住房条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重要民生功能。但如果过度刺激,会给民众传递错误信号,容易诱发民众非理性进入楼市,扭曲楼市正常市场化行为,加大民众债务负担,影响生活质量提高。四是刺激楼市政策如果屡试屡爽,成了地方政府惯性手段时,虽对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及改善民生带来一定好处,但同时也会导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死灰复燃,更会使一些地方政府压抑了很久的投资渴求再次释放,加剧投资冲动,并造成财政资金及土地资源的再次浪费。

显然,目前地方政府化解债务危机最直接、最有效、不会带来不良经济后果的手段,除了继续加大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数量置换存量债务之外,应把精力用在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努力培植财源之上,虽然见效过程可能长了一点,但这才是治本之举。同时应加快财税体制配套改革步伐,实现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并坚持厉行节约办事原则,压缩政府不合理支出和不必要建设项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