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是国际化经营中,中央企业存在的国际化程度偏低,核心竞争能力不强,风险防控体系不够完善,同业无序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带一路”大工程项目清单或出
央企国际化进入新阶段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玲玲
央企国际化进入新阶段“一带一路”大工程项目清单或出
刚刚召开不久的推进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会议显然为“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带来了下一个“风口”。
“中央企业要创新方式方法,加大联合出海力度,推动高效产能合作,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现合作共赢。”国资委主任张毅在会议上做了如是要求,并研究部署了推进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及稳增长等工作。
北京现代产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彭剑彪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国资委半年会议定位于“国际产能”与“装备合作”,意图明确,标志着央企国际化进入到了新阶段。
70%+60%响当当的央企主力军
一位接近国资委的权威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常半年会议主题是保增长,而这次会议定位国际产能,显示央企国际化已经进入到全面铺开的新阶段。
该人士进一步透露,此次会议后,国资委或将出台“一带一路”的相关规划,可能会包括一份详细的大工程项目清单,规划未来几年“一带一路”重点推进的项目。
近年来,央企开展国际化经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107家中央企业在境外设立了8515家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二五”以来,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从2.7万亿元增加到4.9万亿元,年均增长16.4%;营业收入从2.9万亿元增加到4.6万亿元,年均增长12.2%。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额约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70%,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约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总额的60%。
彭剑彪表示,一个60%,一个70%,中央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军,现在开始则是由做大向做强转变。
中国石油集团装备制造分公司总经理张晗亮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的石油装备出口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推进产能合作,以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产能优势,与石油伙伴国大力发展产能合作,实现中国装备的当地制造,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
四大问题不容忽视
“一带一路”重在融合
张毅表示,中央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是国际化经营中,中央企业存在的国际化程度偏低,核心竞争能力不强,风险防控体系不够完善,同业无序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上述权威人士强调,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要契合国外市场的需求,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进而倒逼我国企业实现优进优出、提质增效。
“目前,中国电子产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把中国电子行业的走出去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要走出去就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思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刘烈宏根据所处行业现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刘烈宏认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根据世界的变化和产业竞争的状态以及国际贸易的特点,不断的调整和升级策略。“目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结合‘一带一路’,一方面,在当地制造、生产,满足当地的需求,即走出去的方式就是本地化生产;另一方面,提升出口的层次。从某种意义来讲,系统的出口是当前电子信息电子产业走出去一个重大的转型升级”。
实现优进优出
施工图即将展开
在众多央企负责人看来,在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方面,中央企业的当前要务是紧紧抓住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优势产业走出去。
例如,积极参与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周边“互联互通”等战略。还要创新经营方式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大联合出海力度,同行业企业要学会以资本为纽带联合走出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积极以业务为纽带抱团走出去。发挥重点企业在资本、信息、渠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服务和带动其他企业走出去。利用已长期本土化经营企业的经验优势,带动其他企业入园经营,形成集群竞争力,降低独自探索经营的风险和成本。
在6月25日举行的“掘金一带一路”高端研讨会上,北京基业长青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刘日明表示,“从APEC北京峰会高调宣言,到近期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脉络:国家意志通过资本、外交和国防体现,产业和地区意志通过已经或者即将发布的行业对接规划以及区域性规划体现,企业将在资本护航下,在‘走出去’中转型升级。号角已吹响,纲领已制定,冲锋打仗需要精兵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