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5年6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撕得这么欢,Uber跟伙伴们还怎么玩啊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宋笛

撕得这么欢,Uber跟伙伴们还怎么玩啊

这几天,营销圈和互联网界的热闹话题,莫过于神州租车生生的将U-ber当成了假想敌,用撕X的形式,替消费者做了一个“我该使用谁家专车的决定”。

在武侠的世界里,剧情往往是这样的:两位巅峰高手在山顶对决,刀光剑影、势均力敌后,回剑入鞘,握手言和,然后共同成为武林的传奇。

而在打车软件的市场,剧情似乎更加跌宕起伏:一番激战后,滴滴、快滴结成秦晋之好,本可以坐享市场的绝大份额,而一直低调的打车软件“宗师”Uber却突然发力,迅速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但就在Uber提刀四顾时,神舟专车在6月25日用一套BeatU“迷踪拳”,让Uber有种腹背受敌的感觉。尽管,神州租车12小时后立马“道歉”,Uber似乎未战而退人之兵,但“专车”乱象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情况也让人们的原先预计出现了变动———在其他的行业中,排名一二名的企业“相爱相杀”的故事后,受伤的往往是行业的老三,而U-ber明显并不甘愿做那一位无辜的“受害者”。

对滴滴和快滴而言,这显然并不是好事,在持续两年的补贴大战中,程维为滴滴砸出了15亿元的补贴资金,而正在原有的补贴模式渐渐无力为继的时候,Uber又敲响了补贴的战鼓,宣布今年将在内地市场投入10亿美金。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滴滴正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迎接新一轮到来的补贴战,据相关报道,滴滴正在敲定新一轮的融资,而融资的金额是15亿美元。

与两年前不同的是,这次的补贴主战场将不会是在打车市场,而是专车和拼车市场。Uber目前在国内的日单量据外媒报道已经超过了100万单,而其在国内的主要业务正是专车业务和拼车业务。

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滴滴与Uber之争并不仅仅是两个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两种“共享经济”模式之间的争斗。

滴滴程维曾在多个场合说到过,滴滴要做的是“出行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不仅包括出租车、专车甚至包括公交车、飞机、轮船,一切与出行相关的市场都在滴滴的未来计划中。

而Uber要做的是“共享经济”,所有传统的服务行业都在Uber的改造计划之中,其核心理念是“充分调动所有服务资源,实现大范围的去中介化的服务资源共享”。

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在共享中所扮演的角色,滴滴模式所扮演的依然是“弱中介”的角色,而Uber企图扮演的是“强中介”甚至于“管理者”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滴滴只是沟通连接了服务方与消费方的平台,而Uber则是一个横架在两者之间的强势角色———一方面它主导了所有订单的方向,另一方面其独特的“算法体系”又给消费者提供了另一套不同于“传统市场价值”的“物价系统”。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在专车出行市场的竞争短时间内恐怕是难以趋于缓和的,最终鹿死谁手也难以猜测,毕竟,入局的几家企业各自的优势都尚且还在:滴滴、快滴依然占据这个市场的最大份额,Uber强大资本的支持和成熟的拓展模式,也将支撑着目前高速的增长,易到在上游租车市场的努力和在高端市场的沉淀,也使其有最为健全的行业链条。

在内部斗争以外的外部政策压力,才是让这个行业焦虑不安的真正原因。虽然有交通部此前的支持,但同时政策红线也牢牢的定在了那里———私家车不允许接入专车平台。

而此起彼伏的出租车罢工、钓鱼事件等,逼迫政府难以维持原有的对专车行为沉默的态度,不沉默就必然会有动作,上海、北京、深圳都开始了对于专车的整治行动,济南市的37家出租车公司联合卸载了打车软件(尽管依然有许多司机在偷偷使用),更要进一步诉诸法律手段。

整个出租车行业间展开的激烈竞争,已经让专车原有的“灰色生存空间”都难以持续,随着“相爱相煎”事件的日益激烈,专车公司能否消停下来,大家难道不应该考虑,没有政策,没有牌照,“专车”的路能走多远?【点穴道】

专车出行市场的竞争短时间内恐怕是难以趋于缓和。

内部斗争以外的外部政策压力,才是让这个行业焦虑不安的真正原因。

包括上海、北京、深圳等在内的地方政府,针对专车开展的整治行动,让这个市场随时有“灭灯”的可能。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