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调查
 

2015年6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腾格里污染元凶扩散技术升级成治污关键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郝帅

腾格里污染元凶扩散技术升级成治污关键

震惊全国的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过去已近1年,到现在为止对于污染地的治理还在进行。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为什么会形成?其污染元凶“还原物”从何而来?类似污染事件是否还存在?带着这些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近期举行的“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上采访了与会的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副主任杨卫国。破坏易修复难,污染亦细分

《中国企业报》: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的成因是什么,其主要污染物“还原物”是何种物质?

杨卫国:包头、鄂尔多斯、乌海、东阿拉善,乃至阿拉善国境对面的蒙古戈壁省,都是煤炭储量丰富的地区。随着近年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煤炭需求不振,价格下滑,单纯的煤炭输出也面临着运输困境,将产业布局从采掘升级为附加值更高的煤化工等项目是必然出现的现象,煤炭资源在产地消化能够将附加值留在本地,而且节省运输成本,符合地方政府和企业所追求的利益。在产业链细化过程中,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消耗加剧了,污染也跟着细化了。

内蒙古和宁夏分别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了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和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引入了大量的化工企业。园区初步形成了硫化系列、萘系列和苯系列三个染料精细化工产业链。硫化、萘和苯在该地区大致都是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的。其主要污染物是化学名为3-氨基-甲氧基乙酰苯胺的染料中间体还原物。

这些“还原物”是在大量硫酸介质下,用硝酸将对氨基苯甲醚进行硝化,然后用大量水稀释洗涤,这一步每一吨耗用98%硫酸5吨以上,最后都变成30%浓度的含高浓度有机物废酸;最后一步采用国家已经明令淘汰的铁粉还原工艺,产生大量高毒有机物的固废。

这些受污染的地区本身环境比较脆弱,一旦破坏,修复很难。值得反思的就是没有管理好,进入的门槛太低,在招商引资上能来就不错了,相关管理部门基本上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但是现在在地方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时候,应该有所变化,要设立高的环保门槛。

还原物的产生工艺上,都应达到相应的标准与要求。利益促使转移,还原物扩散

《中国企业报》:类似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元凶的“还原物”是否在监督严格后有转移并污染他处的情况发生?如果有的话为什么会这样?

杨卫国:“还原物”污染的确出现了新动向。2014年9月腾格里沙漠污染曝光后,还原物供应紧张,市场机遇造成铤而走险;由于污染工艺生产还原物流程短,只要方便排污,生产很容易组织。目前浙江、江西、江苏、安徽、河南、河北乃至吉林都有组织生产的情况;有了腾格里的“前车之鉴”,新进入者生产方式更加隐蔽,隐蔽违法能力更强,更加难以监管。“还原物”污染在利益下的转移和扩散还出现了以下特点,选择偏远、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在环境监管执法较为薄弱的地区。化整为零,不少企业把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分散在不同区域的小企业中完成,而真正的组织者则基本躲在幕后。打时间差,不少污染企业不具完备的环保处理能力,一有检查就停产限产,风声一过就开足马力生产;化工区、化工厂的污染高峰往往是节假日和夜间等监管松弛的时间段。改头换面,一些企业把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都交给贸易公司或固定的第三方去管理,通过把自己从市场中隐藏起来从而逃避监管。偷梁换柱,一些企业环评批的工艺是环保新工艺,实际投用的却是污染老工艺。暗管、渗坑和转移,我国的一些化工区、化工厂在设立之初就敷设了排污暗管、排污渗坑,有些企业更为“高瞻远瞩”:暗管埋得深、敷得远,实际工作中很难查处。困境由来已久,升级是出路

《中国企业报》:治污困难是环保部门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公开报道经常能看到检查来了都环保,检查走了还污染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我国治污的现状是什么?解决途径又在哪里?

杨卫国:治污难是我国现存的问题,地方政府保护污染企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一些污染大户也是盈利大户、税收大户,利益早就把企业和地方政府,甚至周围百姓(主要是环保意识较为淡薄的村民)绑架了,形成了污染的区域孤岛,甚至是“根据地”。企业环境违法成本过低,政府环境责任过低。中国化学工业产能过剩由来已久,许多行业都处于低水平的竞争,这种长期的低水平的竞争无疑限制了技术的进步,延缓了对污染的治理,究其原因化工产业的环境门槛过低。

还要看到绿色、先进工艺因为投入大,周期长反而成不了市场主流,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比如“还原物”生产中的废酸可以通过浓缩处理,铁粉还原可以由绿色的加氢还原代替,但成本则会增加很多。同时环境历史包袱太重也是原因之一,不少已建成的企业当年都是有了地方政府“这里环境容量大”的保证而投资,环境设计理念和标准落后,在新形势下骑虎难下。

治污难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环境违法成本和政府环境责任过低。守法的成本从某种意义来说过高。其实不如让标准科学,让企业通过努力能达到,引导企业做到达标。现在是一些标准定得过高,企业怎么蹦都够不着;另一方面,违法成本很低,甚至零成本。环境标准不是越严格越好,而是要切合经济的水平,让红线外面的企业付出大的代价。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