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调查
 

2015年6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26国建立大自贸区:
2000家中资企业比拼生存能力非洲经济一体化将为中国民营企业创造更多投资机会。此前,西方一些国家固执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代表国家意志,抓装辫子”不放。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钟文

非26国建立大自贸区:2000家中资企业比拼生存能力非洲经济一体化将为中国民营企业创造更多投资机会。此前,西方一些国家固执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代表国家意志,抓装辫子”不放。

去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非洲访问时表示,到2020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要达到1000亿美元。而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在非洲投资存量仅为250多亿美元。

非洲经济一体化梦想终于实现了。

6月10日,26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齐聚开罗非洲

经济峰会,签署了大自由贸易区协定(TFTA),将非洲地区现有的三大自贸区———南部非洲开发共同体(SADC)、东非共同体(EAC)及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ESA)整合为一。整合之后的自贸区占整个非洲经济总量的二分之一,惠及人口超过6.25亿。协议称,将通过塑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来促进区域内贸易,提升投资水平和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发展。

相关专家表示,非洲自贸区的成立将给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但是挑战也不小,必须很好的熟悉当地的政策和产业环境及文化。中国商品走俏非洲

早在2011年,非洲各国领导人就决定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非洲自由贸易区,实现整个区域内的货物自由流通。“建设非洲大自贸区是非洲的必然选择。”著名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洲国家单个发展自贸区意义不大,只有抱团建立大自贸区,实施统一的关税、统一的优惠政策,才能争取更多的国外投资者、贸易者,促进非洲的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早在1963年,非洲就成立了非洲统一组织。2002年,该组织被非洲联盟所取代。在此期间,非洲各国之间也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区域性组织,有效地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在非盟成立的10多年间,非洲各国贸易总额增长了10多倍。但由于发展基础低,非洲总体水平占世界贸易的份额十分有限,经济一体化的要求非常迫切。

近几年,周德文经常带领中国企业家到非洲各国考察,成为一些国家总统府上的座上宾。他告诉记者,由于非洲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等存在诸多差异,包括战乱、国际制裁等因素以及市场分割、交通不便、缺乏互联互通等制约着非洲经济发展,使得非洲的一体化程度总体来看还是处在一个很低的程度上。他认为,实施自贸区之后,将会彻底改变这一格局。

周德文告诉记者,尽管非洲的经济及贸易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非洲有着一个庞大的市场。目前非洲大部分的商品都依赖进口,中国产品占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非洲自贸区的成立能加快产品的进出口,为非洲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机遇。他说,对非洲来说,自贸区的建立,对非洲的经济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中资企业的非洲新机遇

中非是传统友谊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给予了非洲诸多的援建,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对非洲的大量投资,深得非洲各国人民的欢迎。

即便是在全球经济延续弱复苏的背景下,中非经贸关系也一直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国家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与非洲进出口额2218.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5%。其中,我国对非出口1061.5亿美元,首破千亿美元大关,增长14.4%。

对于中国来说,扩大后的非洲自贸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是不少在非中资企业要思考的问题。

非洲自贸区成立后,对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将带来更多的机会。周德文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机会很多,但竞争也将更激烈。不仅有企业间的竞争,还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近几年,美国凭借雄厚的实力,中美在非洲的竞争更趋激烈。他说,美国强大的实力,使得一些非洲国家在一些项目上出现摇摆,谁出钱多就对谁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但是,作为传统友谊国家,非洲大量的基础设施都是中国无偿援助建设的,非洲兄弟至少会考虑这一点的。

非洲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与中国的投资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徐剑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我国目前对非洲的投资比例并不高。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320.5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全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商务部《2012年对外投资公报》显示,在我国对外投资中,非洲占比仅为4.1%。

去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非洲访问时表示,到2020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要达到1000亿美元。而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在非洲投资存量仅为250多亿美元。

要实现2020年对非投资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2014年—2020年,中国年均对非投资流量须达到107亿美元。

“要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这一空间将非常巨大。”徐剑锋对记者表示,今后几年,除传统的能源资源领域的投资合作外,中国必将在非洲拓展其他产业领域的合作,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亟需改变投资格局

一直以来,我国在非洲的投资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国有企业投资为主,这一格局也受到西方国家的诟病。

必须要改变这一格局。周德文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要鼓励民营企业去非洲投资,并在资金以及政策方面多一些支持。他说,近几年,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到非洲去掘金。民营企业在非洲投资已经占到半壁江山,这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他说:“以前西方一些国家总抓住我们国有企业投资的‘辫子’,认为代表国家意志,总批评我们。民营企业去投资,他们就无话可说。”

周德文对记者表示,在加强和非洲的关系上,一方面,在政治上,要继续保持对非洲友好的态势。人多了,总有一些背弃信义、过河拆桥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非洲,要真正把非洲当兄弟,要把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与非洲兄弟共享;另一方面,经济上,非洲还是后发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以前我们关系很好,所以投资都是粗放式的,没有很好的加工。这也受到西方的诟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对非洲进行很好的研究,摒弃以前那种粗放的发展,要制定好计划,更加精细化发展,这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非洲自贸区的建设,无论对国企还是民企都提供了发展机遇,对中非经贸关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徐剑锋对记者表示,去年李克强总理在非洲考察时指出,中方将积极参与非洲公路、铁路、电信、电力等项目建设,实现区域互联互通。中国政府倡议实施中国企业与非方建立合资航空公司,提供民用支线客机,共同发展非洲区域航空业。中方还将在非洲设立高速铁路研发中心。自贸区的建立使货物、服务、投资商业成本大大降低,并促使非洲增加投资,发展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国企业必将从中受益。2000家中资企业的生存考验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对非投资持续增长,目前已累计在非设立各类投资企业逾2000家,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加工制造、资源开发、金融、商贸物流等多个领域。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达到170亿美元,而10年前这一数字还不到5亿美元。在非洲所有外来投资中,有十分之一来自中国。“投资空间非常大。”作为一个在非洲有多年投资经验的企业家,亚非国投俱乐部执行总裁姚歆女士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前景诱人,但非洲国家间仍然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力资本不足、产业同质竞争等制约因素,非洲一体化进程挑战巨大。她告诉记者,尽管从官方提供的材料来看,非洲有很多诱人的地方,但只有他们这样对情况非常熟悉的人,才能对这些项目做出一个好的判断。她说,必须很好的研究当地的政治、产业政策以及法律、风俗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在非洲投资的企业家告诉记者,他们此前在非洲某国开发房产项目,由于对当地不了解,该国受到了联合国的制裁,但他们在制裁结束前就进入了,并开始了施工建设。另外,当地政府对征用的土地的补偿没到位,农民总去闹事,使得该项目目前成为一个半拉子工程。

“这就是对情况不了解造成的。”姚歆告诉记者,她们俱乐部就是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服务的一个平台。目前的组成人员大多是在非洲有投资或者对非洲非常熟悉的专业人士以及商务、法律等专业人士。她说,俱乐部首先会先对项目进行综合考察,经过筛选后,再邀请国内的企业家前去考察,极大地避免了投资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尽管一些小的障碍是难免的,但是有他们这样专业的团队介入的话,可以更大的减少投资的风险。

2013年《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显示,中国自2009年以来已成为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规模逐年扩大,中国对非投资层次也不断提升,超过2000家中企在非洲50多国进行投资。从合作领域来看,比重最大的是采矿业,占30%,其次是金融、建筑和制造业,占15%—19%。

要注意产业的整体性。姚歆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在非洲投资的大部分还是围绕基础设施、政府项目以及资源性开发项目,一些建材方面的企业也做得不错,但也是介于资源加工方面的。她说,一些制造业企业也想进去,但目前还不是很好的时机,主要是产业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产业链。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