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有企业改革
发展若干问题探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正宇
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若干问题探究
相当长一个时期,地方国企的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崎岖道路。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惨淡经营几十年的地方国企矛盾凸现、弊端尽显:机制僵化、人员老化、设备老旧、不堪重负,大部分地方国企步履维艰、难以为继,与这一时期放开搞活、蓬勃兴起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强烈对比。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总体水平的发展,地方国企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企业,但许多老问题依然困扰着这些企业的发展。地方国企改革发展潜力与差距并存
地方国企衰退有着多方面原因,最主要有两点:其一,长时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地方国企与市场严重脱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窘态百出、无力招架;其二,思想理论界、经济界,包括相当一部分党政干部中间,蔓延一种地方国企必然办不好、地方没有必要办国企的观点。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地方政府选择了国退民进的策略,一段时期内,国企改制成为时尚,地方国企几乎被卖光、改光,实体性、制造业企业的国企在许多地方几乎消失殆尽。现在来看,尽管当时的出发点和动机不宜多加猜测,但是,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也是不争的基本事实,教训极为深刻。
随着基本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适应深化社会管理、提升治理能力的新形势,近几年,不少地方政府逐步认识到,在放手发展个私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应当注意发展公有制经济。于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地方国企又在复苏和壮大之中。
有资料显示,目前地方国企占全部国企的比重接近60%。这既表明地方国企的总量不可小觑,同样说明它也是改革发展克难攻坚的重点。从目前地方国企的现状分析,在不少省份,现有的地方国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的份额明显偏低,总量小、贡献少,其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更是无从谈起。再从地方国企行业构成来分析,一部分是原有企业的留存,一部分则是近年来新组建的,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投融资平台为主(以江苏为例,地方国企资产行业分布为,社会服务业占42.42%,房地产业占17.42%,交通运输业占10.63%,工业占8.79%,金融业占5.87%),真正意义上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实体经济几乎是凤毛麟角。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目前的地方国企普遍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注意了与市场经济的接轨与融合,另一个是总体上仍旧表现为活力不够、动力不足,改革发展既存在较大潜力,也存在明显差距。在深化国企改革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对地方国企的改革发展把脉问诊,保证地方国企在符合国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健康持续向前发展。明确地方国企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
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是国企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从地方国企的活力来看,一是来源于体制机制,二是来源于管理团队与人才。只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才叫有活力。机制活、体制活、管制活,国企才会在整体上优于其他经济形态,才会比其他经济形态更具竞争力。因此,要通过深化改革,细化改革举措,激发企业潜在的动力,释放企业内在的活力,最终形成活力迸发的市场主体。
从地方国企的控制力来看,外在表现为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行业和领域有话语权,内在表现为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这是地方国企地位、实力和作为的显著标尺。如果说地方经济需要走差别化竞争、错位化发展之路的话,那么,地方国企一定要主动作为,努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不断增加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提升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从地方国企的影响力来看,主要体现在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上。譬如,与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相呼应,把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扛在肩上,发挥重大影响;又譬如,回报股东、报效国家;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再譬如,和谐的劳动用工关系、保护环境、促进就业、依法纳税、廉洁经营等等,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应当在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影响。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国企改革
地方国企的改革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政策敏感性强、社会关注度高。不能折腾、不能翻烧饼、不能刮风起哄,必须积极慎重地稳步推进。(下转G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