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工业园”路在何方?
专访仁达方略研发中心周宇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
专访仁达方略研发中心周宇华“海外工业园”路在何方?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部分,中国计划建立更多的海外工业园区以提振低迷的对外贸易。经济相连,星罗棋布的产业园区正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纽带和引擎,重塑国际间产业发展的合作模式。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生根发芽,中国企业怎样才能少走弯路,海外工业园区如何为走出国门的企业提供支持,目前进展如何,园区在海外建设应该注意些什么,怎么样设立风险共担机制?《中国企业报》记者为此专访了仁达方略研发中心周宇华。
“一带一路”成重要支点
《中国企业报》:据您研究了解,目前“一带一路”战略下海外园区建设进展如何?
周宇华:浙江省官网显示,2014年浙江省6个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投资累计达6.18亿美元,吸引入园区浙江企业投资达15.2亿美元,年带动出口额达11.07亿美元。6个海外园区中5个位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沿线国家。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为首个由中国民营企业直接在乌投资的大型项目。
2015年辽宁省将沿“一带”方向推进俄罗斯巴什科尔托斯坦石化工业园、中俄尼古拉商贸物流保税园区、哈萨克斯坦远大建材产业园等5个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沿“一路”方向重点推进印尼辽宁镍铁工业园、印度特变电综合产业园、纳米比亚黄海汽车组装物流园3个境外工业园区建设。
除了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建设的海外工业园,还有不少中资企业在外国自主实施开发的工业园。对民营企业而言,帆板出海,不如舰队出海,集体“走出去”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发展的一种模式。华立、康奈、海尔等中国民营企业已在海外建立工业园。
《中国企业报》:在您看来,海外工业园对企业有何支持呢?
周宇华:实践表明,海外工业园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经济,并在政策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能享受到一些优惠。更多的中国企业可凭借这个平台,在海外形成中国政府所希望的“企业团队”。
另外,海外工业园模式能使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化竞争时,规避贸易风险,还可以使得企业审批手续简单化、产业聚集效应离岸化以及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状态。
园区建设没有现成模式
《中国企业报》:海外工业园建设刚刚起步,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问题,您认为建设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宇华: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相关方面重视:
没有成熟模式。海外工业园现在实际上是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可以照搬的建设模式。各个省市、企业海外工业园的建设尚处于探索中,是否行得通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所在国家不同,面临的具体情况也都不同,因而需要解决不同的难题。
缺乏专业人才。海外工业园跨出国门,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缺乏有工业园区运营经验的人才。海外工业园区基本都是由开发商主导,不具备相关的素质和经验。园区建成后,如何有效实施招商引资,将是考验园区能否有效运行的一大难题。
本地化尚需时日。海外工业园入驻他国,能否顺利融入东道国风俗文化传统,把握他们的实际需求,需要时间。
低碳建设与文化融合
是发展方向
《中国企业报》:距离今年3月中国三部委联合下发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短短数月,多个海外工业园建设已经启动,总结其建设运营,您觉得有什么经验可循?
周宇华:共建共享,市场为导向。兼顾各方利益,体现各方智慧,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潜力。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沟通政策,连通设施。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与当地政府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相关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获得当地最大政策支持,保障园区顺利建设;此外通过核心城市节点,连接综合交通运输干线,并以其为发展轴线,带动经济带的发展。
低碳建设,文化融合。在境外建设工业园区,努力遵循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原则,爱护所在国的环境和资源,尊重当地人民的文化、风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为所在国带去发展契机。
《中国企业报》:企业在园区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周宇华:众多海外工业园将成为走出去企业的重要平台,发挥着战略支点的重要作用。然而,企业进驻园区又撤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在进驻海外工业园前,应综合考察研究,充分调研所在国投资环境、商业法规、市场信息等,尽快调整生产、用工等方式;此外,从政府层面来看,中国政府应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中,将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纳入到整体战略中,挖掘具备投资潜力的国家和地区,从政府战略合作层面与当地政府共同商讨、克服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战略并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