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5年6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达开大企业众筹先河能否倒逼银行彻底转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万达开大企业众筹先河能否倒逼银行彻底转型

不只是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也开始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直接融资了。日前,万达集团联合快钱推出了名为“稳赚1号”的房产众筹项目,首期金额5亿元。业内人士表示,这种金融脱媒加速的现象进一步佐证了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银行将成为“21世纪恐龙”的说法。

不过,齐商银行行长赵晓东认为,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具备这种威胁,但是它忽略了一个变量:银行也会拥抱互联网进行创新。万达房产众筹的示范意义

不能否认,万达与快钱推出房产众筹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史上是一种突破。

长期以来,互联网金融都是服务于中小企业,他们从银行贷不到款被迫来到P2P平台、众筹平台找投资人直接融资。而万达试水房产众筹的背后,越来越多的大企业也开始尝试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融资。

官方资料显示,“稳赚1号”募集资金将直接投向各地万达广场建设(限于2015年新开工且在2016年开业的只租不售的国内城市商业广场项目),投资人则获得这些广场的收益权,包括商铺租金和物业增值两方面。

这意味着,相比银行贷款,万达此次融资早期的资金成本几乎为零。因为万达不需要向投资人支付任何利息,而只是许诺和投资人分享未来商业地产项目增值等带来的收益,并声称预期合计年化收益率可达12%以上。

有知情人士介绍,万达正在运用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方式,加速集团向轻资产的服务型企业转型。“稳赚1号”使得万达可以运用金融杠杆,走轻资产路线,即能够充分灵活运用社会资金,用更快的速度来完成开业1000个万达广场的目标。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万达房产众筹模式可行,餐饮企业融资可做餐饮众筹,娱乐企业融资可做娱乐众筹,铁路公司融资也可做铁路众筹,当大企业都不从银行贷款的时候,银行可能真得要成为“21世纪的恐龙”了。银行积极布局互联网

不过,正如赵晓东所言,银行也在积极布局互联网。目前,所有银行系互联网投融资平台至少有10家。“‘齐乐融融e’去年年底上线以来实际的业务量并不多,只有几十笔。但是让我们看到了银行拥抱互联网的前景,近日我们还推出了‘齐乐融融e+’,把互联网金融业务从原来的信贷,扩展到了供应链融资、消费金融等领域。”齐商银行行长助理邹倩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邹倩认为,相比传统银行授信线下蚂蚁雄兵模式,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可以大大提升效率并节省成本。以尽责调查为例,传统模式通常需要两到三天,利用大数据,在十几秒之内就能生成一份完整的报告。

记者获悉,部分银行系投融资平台并不是银行直接运营,因为他们缺乏互联网经验。例如,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的运营支撑是广州优迈信通,齐商银行“齐乐融融e+”则是由泥鸽靶、量化派和安硕信息等联合为齐商银行提供大数据、运营等方面的支撑。

而从体量上来看,银行系投融资平台在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里还是少数派。

安硕信息互联网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张晋锐认为,金融总是伴随着风险,互联网金融尤其如此,很难想象所有的风险都集中在一家或者几家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因此,未来互联网金融将是银行系与互联网系百花齐放的格局。专家:银行需转换思维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银行投融资平台的目标群体是针对中小企业,这些从相关平台的定位甚至是名称上都可以看出,业务并不涉及像万达这种大企业,与传统银行业务是一种补充,这也符合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定位。

不过,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同时,传统金融业务仍然是主要业务,而这部分业务也是受金融脱媒影响最大的。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执行理事长、永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曾指出,对于传统的银行来说,没有别的出路,只能拥抱互联网时代,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否则真就会变成恐龙了。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传统金融业务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在安全、技术、人才和风控上拥有很多积累等等。此外,传统金融业务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优势,即合法合规,所有业务都是经过监管部门备案受法律保护的,反观互联网金融领域,虽然收益率很高,但往往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这给业务的长远以及投资人的回报都带来了风险。

以万达此次房产众筹为例,“稳赚1号”类似万达该项目的原始股票,是否有相关法律法规界定存疑。“稳赚1号”说明材料显示,预期合计年化收益率可达12%以上,并没有给出是否本息保障或风险说明。

截至发稿时间,当事企业之一快钱官方并没有就这些问题给予《中国企业报》记者回复。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