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5年6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部委发力机器人产业政策人才缺口令企业焦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三部委发力机器人产业政策人才缺口令企业焦虑

2015年5月28日,一台机器人在餐厅为顾客提供服务。CNS供图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家里,有一台扫地机器人,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便利。

在他看来,个性化的需求会成为趋势,而机器人恰好能满足这一点。

“事实上,民用机器人的未来空间会更大。”中国机器人网CEO赵勇告诉记者。在民用机器人需求真正爆发之前,工业机器人已经让人领略了“恐怖”的增速。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5%,约占全球销量四分之一,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市场。

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

这种爆发式的增长也让工信部和科技部开始不停地思考着机器人产业的未来。

杨海成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总工程师,但他另外的两个身份更能引人侧目,他还是智能制造重大工程联合论证专家组组长、科技部“十三五”先进制造规划专家组组长。

因为正在制定中的“十三五”先进制造规划,在过去的一年中,杨海成和他的专家组做了不少调研。

“‘十三五’先进制造规划的9个重点任务中,就包含智能机器人。该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探索高端、跨域发展;强化基础、增强能力;两化融合、转变方式;绿色制造、持续发展。”杨海成透露。

同样还在制定中的“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其任务的总体框架为“231”创新框架,即2大平台、3大装备、1大基础。其中,3大装备为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3D打印。

在工信部层面,工信部装备工业部司长张相木不久前表示,要组织力量编制“机器人‘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同时还想利用一些渠道,把机器人的发展,特别是在研发或者提升产业能力方面能够尽可能争取列入国家支持计划。现在在做“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智能制造面临很大的压力,面临很多的挑战,因为别人已经完成了工业3.0,现在在搞工业4.0,中国有很多的企业还处在工业2.0的水平。

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则直接挑明了政策的时间点———“制定我国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计划于今年10月底完成。”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此前也表示,下一步要鼓励更多企业研发生产机器人。

苏州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孙立宁表示,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项目》,集成、本体、关键部件等,有30%补贴。

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天津大学黄田较为乐观:“在机器人领域,国家部委在‘十三五’期间,应该会有更大的投入。”

地方政府先行+技术破局

在产业政策上,地方政府迈开的步伐比部委更快。

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宝纯告诉记者,天津市刚刚发布实施了“天津市智能制造重大科技专项”。

“计划3年累计投入1亿元经费面向全国从事机器人科研生产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征集智能制造重大科技项目,确定了‘3+2’的主要任务,分别是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基础和关键零部件以及‘机器换人’和‘制造业信息化’两个示范工程。通过专项实施,计划打造5—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100家‘机器换人’示范企业。”李宝纯告诉记者。

在此政策作用下,截至目前,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园已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多家院校及科研院所近20个“863”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时引进了韩国都林机器人、爱智微、瑞思、天瑞博等多家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基本形成了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在东莞,该市通过了《东莞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东莞将力争全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东莞将研究设立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建立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推广补助机制。

能让地方政府有信心的一个原因是机器人开始有点“争气”了。在一直为人诟病的核心零部件方面,有了技术突破。

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部件主要由减速器、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三大核心部件组成,三大部件制造成本的占比分别为39%、28%、22%,其中关键部件减速器的制造成本占机器人总成本的近40%。目前国际机器人所配套的减速器中,RV减速器的占比在70%以上。(下转第七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