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开启海外淘金模式
基础科研仍是短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核电开启海外淘金模式基础科研仍是短板
5月7日10时56分,福清核电站“华龙一号”示范项目正式开工,在其建设的机组坑基旁的标语上,“勇当国任”四个字清晰可见。这是核电重启以来,中国第一个正式落地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机组,也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主力。向发展中国家“进军”
按照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民的测算,出口一台“华龙一号”,大概相当于出口30万辆汽车,全寿期估值大概在1000亿元。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认为,“华龙一号”让中国在国际核电市场上更有主导性。
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所长王进这样表示:“中国经历了核电的寒冬,正在迎来它的春天!”去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就曾提出要“开工一批核电项目”,伴随着近日“中国制造2025”正式出台,中国核电开始“扬眉吐气”。
在“中国制造2025”中,电力装备成为“走出去”的十大战略产业之一。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玉明认为,这将加速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步伐,有助实现中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
在这样一针“强心剂”下,核电企业“走出去”开始有所斩获。近日,中核集团官网称,该公司已经成为埃及“核电项目的正式合作伙伴之一”。
不久前,中核集团总会计师李季泽率领该公司代表团造访了埃及,并与埃及核电管理委员会主席正式签署了《核能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核集团关于埃及核电项目的推进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
同样在不久前,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与巴西国家电力公司总裁及巴西核电公司总裁共同签署了《关于在巴西进行全面核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今年4月29日,中核与阿尔及利亚签署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阿尔及利亚原子能署核能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揭开了中阿核能合作新篇章。
2015年4月21日,中国将向巴基斯坦出口5座“华龙一号”核反应堆,涉及金额约为150亿美元。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核电业规模最大的出口项目。核电出口,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巴基斯坦国事访问中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巴双方将签署《中核集团和巴原委会关于在巴基斯坦新建ACP1000/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的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中核集团计划再向巴基斯坦出口五台核电机组,机型均选择为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华龙一号”,即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ACP1000核电技术。
早在今年的2月26日,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就与阿根廷联邦计划、公共投资与服务部部长胡里奥·德维多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根廷共和国政府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作为双方授权企业将负责协议的具体实施。这意味着中国自主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成功出口拉丁美洲。
钱智民表示:“‘华龙一号’国际上已经签了2台合同,另外签了5台机组的框架协议,这5个机组协议里面,有4个是‘华龙一号’机型。”
世界核能协会中国区总监弗朗索瓦·莫兰表示,未来,全球核产品和核服务采购市场的规模将达到5750亿美元。其中,老化的反应堆机组在2030年将要拆除,这部分也将带来920亿美元的投资。过程比预想艰难
一家核电企业人士表示,“走出去”需要积累经验,一步步地进行推广。核电“走出去”,现在不存在任何技术障碍。主要是海外目的地的法律、政策、监管及融资等问题。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此前曾表示,中国核电一直在争取“走出去”,但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他说,中国在国外建设核电站方面缺乏经验,核电技术又是敏感技术,各国对技术要求都非常严格,审批也严格。
在今年两会上,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总经理陆启洲称,核电是长周期行业,投资大、周期长,从核电站建设到最终发电没有十年做不到。核电的装备、技术和资金“走出去”应分三步走,目前核电装备全产业链基本上都能生产,但是成品率比较低,成本相对高。“总体而言设备出口是可以了,技术出口至少还得等3至5年,首先国内的示范电站要正常发电。国内都没有发电,人家凭什么把合同给我们?最后才是资金‘走出去’”。
上述核电企业人士也告诉记者,不要太过于急功近利。国内的“华龙一号”建好后也需要两年左右的评估。王进指出,中国截至2014年底只有177堆年的核电运营经验,相比核电大国如法国的2000堆年经验,显得比较少。
“纵观中国核电30余年的发展,在核电设计、建造和运行方面虽然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在核安全各领域的基础科研与核电先进国家仍有差距。”王进说。
弗朗索瓦·莫兰指出,每个国家投融资的政策都不同,核电企业在国外拿项目之前,要先与各地的政策、法律、监管等进行磨合。
“不同的国家,决策程序也不同,核电‘走出去’的时候就要应对各种挑战。你必须要跟当地的政府、环保组织、监管机构等打很多交道。”弗朗索瓦·莫兰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