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园区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园区调查
 

2015年6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旧厂房变身品出城市文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少杰

从旧厂房变身品出城市文化

像北京胜利建材水泥库一样,曾经破旧、闲置、空荡的厂房,经过改造后变身文化创意类企业聚集的产业园(简称:文创园)。近年来,北京等地城市的越来越多旧厂房受到改造者“青睐”,正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产业聚集地。

在业内看来,这些旧厂正成为区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还为旧厂房提供了再生的机会,通过吸引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进驻,培育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点。传统工业与现代创意的“混搭”

把旧厂房改造成文创园,最大的亮点在于传统工业文明与现代创意有机融合。为了体现厂区被赋予的历史符号价值,他们保留工业复古风貌,并注入现代时尚元素,混搭出时下最潮文化底蕴。正如上述厂区,将载有上世纪辉煌与荣耀的46座用于储存水泥的圆形筒仓一一保留,并在原来的建筑基础上,开拓出一个个空间,赋予新作用。进而体现出力量与厚重感十足,使其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这将是承载一代人记忆的品牌历史积淀,确定并坚持以建筑设计为主题的发展定位,使得改造老厂房建设文创园亦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走进改造后的北京胜利建材水泥库———北京塞隆文创园,由内而外透露着质朴宁静和前卫时尚并存的艺术气息,感触到的不仅是浓浓的“文化味儿”和创意元素,更是旧工业厂区“创新”转变后的惊奇。

铁轨、筒仓、厂房……这都将成为改造者实现创意的手笔。从单调的厂房变成了设计师家园,开始有了人文气息。淡雅时尚的建筑外观,宽敞明亮的办公区和设计雅致的功能区错落有致,书画、雕塑等艺术品陈列其中,文化、创意、艺术、时尚等现代元素,点缀着改造后空间的每一角落。

不得不承认,旧厂房延存,城市才有味道,它们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和历史记忆,是城市最为亮丽的名片。旧厂房带有无法替代的历史和文化特质,改造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厂风貌,这对于旧厂房的再利用确实有价值,也是吸引入驻企业最重要的创意抓手。城市文明的背后推手

梳理过往会发现,国内多地旧厂改造大幕开启背后是迎合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升级调整,加上政府的指引及相关政策的推出是这股热潮的核心动因。显然,旧工厂改造对于一个城市发展价值或能说明一二。

首先,从经济成本角度考量,城市版图在不断地扩大,那些曾经的旧工厂所占土地现今则是城市中心区域寸土寸金的资源。其次,从成本角度而言,对旧厂房的改造其成本相对低于重新建造的成本投入,改建成本一般会控制在总造价的10%—20%。再次,在环境方面,现有的旧工厂大多产能落后、设备陈旧、缺乏充分的环保手段,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城市的破坏也是促使其变迁或消亡的原因之一。同时,推倒重建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和大量材料资源的消耗。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而保护和循环利用旧工厂也是对城市环境资源的保护行为。

在经历旧厂房“老树发新芽”的火爆后,国内一些地方的文创园改造不够严格,规划方案相似,风格单一,不少已消失不见。与成熟园区相比,这些刚刚成长起的新兴文创园仍然存在规模小、产业集聚度低、园区企业协调性不够、专业化不足等问题。由此,各地老厂房改造实践中难言成功的案例屡见不鲜。

一些园区定位虽是文化创意产业,但实质并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普遍存在创意产业聚集度低的现状。通常入驻园区的有不少与之无关的公司,其中不乏酒吧、咖啡馆等休闲场所,并且数量远多于创意产业机构,造成进驻企业之间无法形成集聚区,缺少资源整合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有的已沦为“大杂烩”,甚至是整个项目变味。

另外,园区之间的定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不少园区都是着力引进动漫、网游、创意设计、传媒影视等企业,同质化定位容易造成园区之间的恶性竞争。与此同时,刚刚小有名气的园区,因为越来越多的商铺及餐饮业商业化渗透,原本打造的创意产业高地呈现贵族化,让普通市民望而却步,甚至由于园区租金的过快上涨,以及政府层面对艺术文化产业优惠鼓励政策的缺乏,使得许多在此创业的创意企业难以扎根发展。文创园遭遇“成长的烦恼”

有专家表示,一个理想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应该是文化创意占主导地位的,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最重要的不是文化机构的多少,而是要看有没有一些真正有质量和创造力的企业。

可见,如何摆脱“成长的烦恼”,是诸多新兴文创园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国内较为成功的文创园发展来看,园区内无不形成了联系紧密、产业链完整的文化链条,其聚合效应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

这说明,园区需要增强和市民的互动性,从产业的引入和产品的打造,都应该结合项目本身以及周边条件做出自己的特色,来避免同质化竞争。其规划设计应该是开放的空间,管理上甚至是无围墙的,这样才能带来更多的互动性,也有助于园区内人气的提升,同时也给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只要关注的人多了,口碑做好了,自然就会有了品牌聚合力,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和品牌效应。

除此之外,园区还应该整合多方资源提高专业化运营水平,而不仅是靠租金维持发展,政府也要在审批、产业规划等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才能形成文创园发展的合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