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之水吞没生命
谁的灵魂升起?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雪
当生命之水吞没生命谁的灵魂升起?
王利博制图
1999年7月17日,中国海运集团“长宇”号与韩国籍“米扬”号相撞,中海公司推算折合损失为5031万余元。
1998年7月12日,宜宾市江安县轮船公司川江渡0016号客船与一艘驳船相撞后翻沉,100多名乘客全部落水。
1994年5月2日,中国“向阳红16号”科学考察船与塞浦路斯籍“银角”号货轮相撞后沉没,107人被救起,3人下落不明。
1994年1月31日,四川重庆轮船公司所属川运21号客轮与长江002023货轮相撞后翻沉,近200人落水,77人幸免遇难。
1987年9月16日,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上梅渡运站原镇渡3号船沉没,遇难11人。
美国迪帕克所著的《生命七大精神法则》一书中如此建言:生命的成功可以定义为幸福的可持续发展和财富目标的渐次实现。
而人类最难以接受的灾难是天灾加人祸。
海上旅程,
商业化与人文化的较量
当一位诗人在微信上写下“历史的尘埃沾满了忧伤和豪迈”诗句的6月3日清晨,公众的情绪似乎刚刚从6月1日的欢乐中淡淡回归,而那一声声催人泪下的“爸、妈,我错了,我不该让你们出去旅游”的悲嗟,却演变成了“400多条生命消逝了”的事实:重庆万州豪华游轮“东方之星”号船长,不顾7次预警,坚持航行,导致游船在长江湖北段遭遇恶劣天气发生“倒扣状”倾覆。
事后得知,事发客船的406旅客,大部分是“夕阳红”旅游团中的老年团员。这使中国的“廉价消费文化现象”、也是儿女们体现“孝顺文化”的行为,遭受打击和质疑。
2015年6月3日,400多人的“旅游者名单”已经网上公布。可以想见,1日的深夜,风,何时变得不那么和煦,他们没有在意。他们甚至没有时间想,那枚原本该接近于圆晕、硕大的月亮,为什么淡寄海上?他们简朴的一生带来的经验,无法判断,船长是否合格?
获奖无数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以“海上旅行来结束生命里程”的文化主题,似乎成为一种悲剧家庭、悲剧人物的宗教解读。
而无情的残酷的事实是,无论《泰坦尼克号》中的音乐多么感伤、艺术家获得多少大奖,100多年来,“海难”事件没有消失,且原因愈发的利益化、商业化、人为化、复杂化。这也是1999年,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彭宜基岛附近沉没的商船“仅有20人获救,上百人消失”的“文字解释”。
各类美好的愿望,在残酷的海难面前都彻底崩溃、颠倒时,公共事件,拷问谁的灵魂?
海难面前,
回归“生命第一”的关怀
载有1.8万吨煤的中国海运集团“长宇”号海轮,在长江下游张家港水域30号锚地与韩国籍化工品船“米扬号”相撞。幸运的是,“长宇”号向下游漂移了15公里后,在南通天生港发电厂附近江面冲滩成功。
“船上船员全部脱险”成为海难事件中罕见的最美好、安宁的一幕。
类似于一种特殊题材的电影,作为导演的“海神”,不断地寻找刺激人精神底线的“悲惨题材”。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1998年7月12日,宜宾市江安县轮船公司“川江渡0016号”客船从长江北岸的苗儿沱载客摆渡到南岸。当船行至距南岸码头岸边约20米时,与停靠在四川省轮船公司趸船旁的一艘驳船相撞,满载乘客的渡船随即翻沉入长江中,包括船主周双虎在内的所有乘客全部落水。事故发生时渡船上载有乘客100多名。
不但0016号没有带来六六大顺,世界上的海难、河难也没有按照人们的心愿杜绝和减少。1996年开始,有印尼、菲律宾、坦桑尼亚、巴西海难事件频频发生,死亡惨重。
当载有50人的轮船在中国宁波北仑海域发生“重大沉船事故”时,究其原因,与加纳沃尔特湖发生的100多人沉船失踪事故、阿尔巴尼亚北部斯库台湖翻船事故何其相似:“气象原因导致船体倾斜进水、下沉”,但是,这并没有受到更多的质疑。
那个时代,公众对“个人企业”管理能力不高没有给予更多的谴责。公众的希望是:此后,游客的生命可以交给国家企业,那样,会更安全。
当物质财产与生命财产出现博弈的时代来临时,公众的眼光和理性,回归到对生命无价的思考上。国家领导人也多次表达了“生命第一”的人文情怀。
一位船长在博客中写道:“一艘古巴货轮,在前往西班牙途中沉没时,尽管是货轮,但是26名船员中只有一人获救的事实,提示自己作为行业人的警惕性。”
事实上,1994年1月31日,从湖北宜昌开往重庆的四川重庆轮船公司所属川运21号客轮,在千斤石处与下行的长江002023货轮相撞翻沉带来的“近200名乘客和船员全部落水,77人幸免于难”事件看,大江、大海,真的没有那么无私而美好。一种特殊行业的安全风险常识,在行业内成为文化后,才有可能在群体中普及并坚守。
海难档案,
航海业企业家必读课本
资料显示:还是1994年,塞浦路斯的一艘载有9.85万吨俄罗斯原油的油轮与一艘货轮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相撞后起火,部分原油外泄。有1名船员死亡,29人受伤,18人下落不明。
江河湖海,每年吞噬多少青春的生命?生命的青春?
就在同一年的9月28日,被称为“二战以来在波罗的海水域发生的最严重海难、欧洲近80年来最大的海难事故”、载有964人的爱沙尼亚客轮在芬兰附近的波罗的海水域沉没。
“下落不明”一词,几乎成为后续事件的必备文字。而“鱼腹”的疼痛,谁能感知、了解?
人与大海搏斗,获得食物,早在世界名著《老人与海》中被作家详细描述。而百年来发生在世界各地海域的公共灾难事件,似乎快速地被历史遗忘。
但是,“海难”并不陌生。文学名著中的鱼儿,沉默地悲伤着。如中国“向阳红16号”科学考察船在东海海域与塞浦路斯籍“银角”号货轮相撞,110人中,107人被一个“油轮救起”,3人去向不明的“幸运”太少了。
到了2015年,波兰、斯里兰卡、菲律宾、韩国、海地、西班牙、泰国、刚果、印度、印度尼西亚、埃及和中国,都在海难的名册上。
地球是大家共有的。
只有每个人表现出虔诚的敬仰,大自然才会更加温和一些。不然,航船业与航空业成为人们生活必须的交通工具,世界、中国航船旅游成为人们精神渴望、物质消费、文化需求的产品时,难免再次发生重大事故。
其实,资料上很多带有“文化暗示”的词汇描述令人震惊:比如,船上830多名乘客葬身鱼腹,400人被淹死,189人丧生,1749人遇难,包括极具旅游文化魅力的希腊油轮“爱琴海”号,也发生了在拉科鲁尼亚海域“断裂爆炸”、泄漏原油造成了大面积海水污染事件。
如此,放在如此宏阔的历史长河中看2015年6月1日深夜的“海难”,那些在1948年上海附近海域爆炸的“难民号”上的3920人,以及1957年中国的汉口开往黄石的“圻州轮”沉没,就不仅是“时代的不幸”;“海难”档案资料读到的1965年、1981年印度尼西亚“塔波纳斯第二”号客轮等事故记录,应该是从事江、河、湖、海航业的企业、企业家们必读的“课本”。
他们都应该对“海难事件”得出自己的哲学解答。
尽管,2015年6月5日,“东方之星”船体已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