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产业公司
 

2015年6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现有的健康产业的突出问题在于医院、医生以及患者之间的稳定社群关系尚未形成,而互联网的兴起使打造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便捷的诊疗系统成为可能。

医药应用“圈地”
垂直一体化进程加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石岩

医药应用“圈地”垂直一体化进程加剧

国务院五月初曾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明确指出制定完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规范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网络经营行为,加强互联网食品药品市场监测监管体系建设,推动医药电子商务发展。

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认为,健康产业进入“互联网+”时代,将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动力。互联网应用推进中国药改进程

为了解决“以药养医”、“医患关系紧张”等多方面的问题,中国正在医药改革进程中。“医药分家”、“处方院外化”以及“医生多点执业”等政策都是新医改的亮点所在。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破除“以药养医”机制,药占比控制在30%以下;2017年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将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这将为医药电商、移动医疗以及民营医疗机构等企业单位带来医改的明确利好。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国务院正式推出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意味着未来2至3年中国医改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医药分离的体制也有望在中期得以实现。

在欧美国家等发达国家,药品是以普通商品的形式运营,医药分离的体制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滨表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国推进医药分离体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

中国的健康产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和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国家新的可持续经济增长点与健康产业格局与移动互联技术的结合等三个层面的驱动力,都使医药电商等互联网应用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付钢曾在“2015中国药品流通行业资本论坛”上分析到。

据了解,百洋医药集团近年来大力投入医药行业互联网应用,该公司就互联网应用方面已启动多个项目,包括服务于医生教育内容搜索引擎掌上医讯、服务品牌面向消费者的百洋健康网商城、服务整个医药产业链的移动终端“易复诊”等。除此之外,还筹集支持健康互联网应用创新的天使基金,投资具有潜力的品牌、平台以及各种推进健康产业线上化的创新企业。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指出,药品流通企业需要抓住产业大发展的机遇,牢牢把握成本控制、业态创新和规模扩张三大关键,不断夯实自身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更需要充分把握资本市场周期,打通资本市场通道,充分利用资本的力量做大做强。

“现在中国也已经有一些优秀的药品流通企业加入到健康产业互联网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非常好的创新应用”,武滨表示,目前已有很多公司通过移动互联网链接药品品牌、医生和患者,并且已经推出了很多对行业有借鉴意义的应用,如符合电子商务标准的新版GSP平台等。创新“圈地”,商业模式推陈出新

近几年,中国的医药电商得到快速发展,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对移动医疗领域虎视眈眈,其他如平安保险等机构也高调推出平安好医生,布局家庭医生服务,医药互联网应用正进入爆发阶段。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曾表示,医药电商产业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运营模式。

“总体而言,中国的整个大健康产业目前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互联网健康’和‘健康互联网’。”付钢告诉记者。

“互联网健康”主要是指BAT三巨头等这些在互联网行业已积累非常丰富经验的企业,涉足医药健康产业,通过传统的电商或移动终端模式培养用户习惯,从而达成互联网化的健康产业。

而另一种模式“健康互联网”,则主要是指百洋健康网、益丰大药房、以岭药业等传统的医药企业,通过本身的健康产业经验,搭上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快车,实现健康产业的线上化。

百洋健康网表示,“健康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成长慢的特点实际上与互联网行业的门槛低、迭代快的特质不同,这两个行业天然地会形成冲突。从现在的环境看,过度追求短期利润对保证安全性方面会面临一定挑战。”

“企业应该以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导向,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加快调整创新的步伐,加速完善商业模式和智慧生态圈的闭环,从而在未来的健康行业发展中占得先机”,上述人士建议。

有业内专家表示,中国现有的健康产业的突出问题在于医院、医生以及患者之间的稳定社群关系尚未形成,而互联网的兴起使打造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便捷的诊疗系统成为可能。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