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金融投资
 

2015年6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阳光保险
医疗健康领域再落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致鸿

阳光保险医疗健康领域再落子

近日,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人寿”)与拜博医疗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拜博集团”)、中间带(北京)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间带技术”)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举被业内认为是阳光保险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再度发力。专家认为,医疗健康领域将成为险企未来的一片蓝海。医疗健康领域的强强联合

据介绍,拜博集团是全国最具知名度的口腔连锁品牌机构之一,拥有强大的全国口腔医疗服务连锁网络,而中间带技术则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健康保险第三方管理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会员管理与保险理赔系统、高质量的网络医疗资源。

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三方代表均表示,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能够发挥复合效应,实现三方的共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发布会上,三方还共同推出了联合研发的阳光人寿牙科医疗保险新产品。

事实上,随着我国对于优质且价格合理的健康服务需求的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医疗、保险产品和服务正在变得复杂化和深入化,这对经验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提供新契约与保全服务、处理理赔、提供客户服务、开发医疗服务网络等管理服务在内的第三方管理业务使险企可以更加审慎和高效的方式参与健康险市场,并获得业务提升和拓展。

网贷315首席分析师李子川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险企始终在医疗健康领域突破求变,具体体现在产品研发、渠道拓展、细分服务市场等方面,三者相辅相成。此次三方的价值关联性非常强,在医疗健康领域,尤其是口腔医疗服务市场领域强强联合,并且已有新产品推出,品牌、技术及线下资源已经开始整合运用,相信未来会有突出的表现。不过,资产价值的实现仍需要时间的检验。”深耕医疗健康领域

事实上,阳光保险在医疗健康领域早有布局。

去年6月,阳光人寿与山东潍坊人民医院和潍坊医学院共同出资25亿元筹建阳光融和医院项目获批,其持股比例在50%以上。阳光人寿称,将以阳光融和医院为核心,在当地建成集医疗、康复、养老、养生、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市民健康中心,以此带动当地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根据阳光保险董事长张维功的表述,阳光融和医院是阳光保险布局医疗健康产业的第一步。

今年1月,保监会又正式批准了阳光保险发起设立行业首只产业基金———阳光融汇医疗健康产业成长基金。

业内认为,从首家获批投资控股医院,到发起设立首只医疗健康产业基金,阳光保险在业内的两个“第一”凸显出其深耕医疗健康领域的决心。

的确,阳光保险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步伐并没有就此止步。今年4月,阳光融和医院与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合作签约仪式在阳光融和医院举行,这标志着阳光融和医院打造国内一流医学影像中心的大幕正式拉开。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徐晓峰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阳光保险从最初与两家医院共同出资25亿元筹建阳光融和医院,到如今与拜博集团和中间带技术的战略合作,体现了阳光保险布局医疗健康领域的决心和实力。可以说,阳光保险在医疗健康领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已经快人一步。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8万亿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末,中国保险行业总资产已达到10.2万亿元,保费收入达到2.02万亿元。到2020年,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多个细分产业在内的健康服务业将发展成为总规模超过8万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稳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得居民的养老、健康需求日益凸显,养老和健康将成为撬动保险需求的两大重要支点。因此,险企在医疗健康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3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而保险“新国十条”则进一步阐述,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探索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中国保险行业学会理事吴海波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是现实的需求,一方面是政策的红利,险企在医疗健康领域将大有可为。阳光保险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谋篇布局,正是对国务院和保监会相关政策的生动实践,未来期待险企以更加创新的方式参与到医疗健康领域,推动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长远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