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5年6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走信息中介边缘
P2P三大模式暗藏风险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游走信息中介边缘P2P三大模式暗藏风险

一方面是监管层对P2P定调信息中介的信号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则是P2P在投融资业务层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包括自动投标、债权拆分和股票配资等等。

分析认为,随着P2P网贷平台在业务层面参与的越来越多,每种业务隐藏的风险都可能带来平台的系统性风险,未来相关监管细则将逐渐理清P2P网贷平台的业务边界,不排除行业在业务层面进行一次大的调整。自动投标

实际上,中国的第一家P2P网贷平台拍拍贷就是纯信息中介模式,由投资人自主选择融资项目并进行投资,这种方式却增加了投资人的时间成本。于是,一种通过识别融资项目各类指标是否达标来替投资人自动投资的P2P模式诞生了,这种模式就是自动投标。

人人贷官方声称是第一家推出这项业务的平台。

2013年,人人贷就推出了一款名为“优选理财计划”的产品,根据事先设定的用户认可的标的,对符合要求的标的进行自动投标,年化收益12%—14%,每周一期、一期数百万元到上千万元,最快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即宣告售罄。

有质疑的观点认为,这种方式看似是平台根据用户的意愿进行投资,决定投资什么项目、投资多少资金的是用户自身,平台只不过将整个过程自动化,潜在的问题是,用户实际上已经将投资权利托管给了平台,在具体的投资业务上给平台留下了操作空间。

对此,人人贷平台人士解释说,优选理财只是一种提高投资者投标效率的工具而已,用户对于参加计划的资金使用情况、计划内投标情况都可以清晰掌握,每个投标均有其对应的借款合同。

目前,人人贷共有“薪计划”、“U计划”(优先理财计划的升级版)、“散标投资”等三款项目,前两款产品均涉及投资托管。其它平台也多有推出类似的自动投资产品,例如,有利网推出的“定存宝”、小牛在线推出的“安心牛”等等。债权拆分

另一种与信息中介定位背离的则是债权拆分,平台以法人代表个人名义将资金贷给融资者,再将债权分拆之后在平台出售,代表性平台是宜信。“其它P2P平台都是投资人与融资人直接交易,宜信则不然,它在其中起到了资金中介的作用,借款人向宜信借款,然后宜信再将这笔债权进行分拆,用不同期限组合等模式打包转让给投资人,从中赚取高额息差。”有观察人士指出。

不过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平台已经不是信息中介,而是资金中介,融资人和投资人没有直接联系,融资项目是否属实、资金流向是否可控只有宜信才清楚。

此外,这种债权拆分还有可能涉及非法集资等政策风险。

首先债权拆分的期限存在错配,部分资金期限相比整体期限的债权早一步回收,很容易形成类资金池。宜信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债权拆分只是把一笔已经生成的债权细分之后进行的转让,本质上仍是个人与个人的借贷关系,并不涉及资金池。

其次,日前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指出,某些P2P平台将一份债权进行分割,这就涉嫌非法集资,因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果一份债权每笔超过20万元,集资人数超过30人就涉嫌非法集资”。

不过,相比于以前,宜信的官网已经很少看到债权转让的项目,宜信方面也证实其债权转让的业务占比正在下降。股票配资

在P2P网贷业务多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平台还热衷于设计新的产品,伴随着中国股市的走高,股票配资正在成为其中一个热门。

目前市场上出名的股票配资平台包括91股神、米牛网、KCV·红马甲、牛操盘等,其中91股神为91金融旗下股票配资平台,米牛网则在不久前获得华映资本4980万A轮融资,KCV·红马甲则注册资本达到10亿元,属于上市公司多伦股份全资子公司。

大致的操作流程是,由平台提供股票账户,投资人提供资金,配资人缴纳保证金并操作股票账户,按月支付利息及服务费的形式进行配资的中介业务。一旦股票亏损额度超过保证金,平台会强势平仓并将资金还给投资人。

91股神官网特意介绍了配资的合法性,认为其配资属于民间借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自然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款作为借贷案件受理,确保了民间借贷的组织形式及其合法性。

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也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我们是平台型公司,对接金融机构资产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人,进行纯信息撮合以及交易撮合。互联网证券业务涉及股票的部分,是股权质押型借款的债权信息中介。”

然而,分析人士指出,从理论上来讲,平台在股票配资中并不承担本息保险等担保责任,风险都在配资人一方,但是股市风险较大,如果出现大面积违约,难保投资人不够理性将责任怪罪到平台身上,从而增加平台的系统性风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