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5年6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管理创新决定战略突围方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太平

管理创新决定战略突围方向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话题,包括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管理的创新。其中,有关组织机构的管理创新,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影响到企业战略的实现。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面临如何顺应全球产业的发展趋势、如何通过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如何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提升企业价值等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经济新常态下,只有实现管理创新,才是中国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一个方向性选择。

对中国的企业来讲,在经济新环境下,很多企业还需要进一步适应这个环境,但是我们很多企业经营不成功是有很多原因的,有的企业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落后的管理方式。

组织构架的合理与否决定企业的效率,影响企业的战略思维。有这样的一个现实案例,一个成立于2008年7月份的T集团,大家都知道,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2008年的企业经营都面临着很多内外部挑战。从当时的情况看,T集团主要从事IT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当时它的外部面临的挑战是金融危机之下,饱受着大经销商的打压;内部问题中,一是资金周转问题;二是这个企业为了迅速扩大规模,每两个月就要并购一个店面;第三就是团队,人员有的从联想过来,有的渠道商从业经验也严重不足;再就是这个企业的内部管理,经常出现数据丢失现象,出现零库存甚至负库存等问题。

针对T集团存在的这些问题,高层提出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集团可能就面临着死亡危险。所以,集团决定对管理机制进行系统化调整和设计。

首先,从当时的组织构架切入。大家通过分析认为,集团总部价值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总部管理成本高,另外一个是总部管理效益低,前者主要是组织构架不合理。为此,采取两个思路,一个就是优化组织结构,第二就是建立量化人员配备的标准。在人员配备上,2009年中层和高层占到员工总数的40%,基层员工仅仅占到61%多一点,从人员比例来看,属于老龄密集型的人员,高层中层费用很高。分析认为集团的组织构架是不合理的,因此痛下决心,调整集团总部的组织构架。一年以后,T集团各类人员的构成是,基层员工占80%,中层15%,高层5%。

T集团通过人员结构的调整,其相应的组织构架变化主要有以下情况。第一个是总/子公司的组织构架设计,在总/子公司,必须要设立机构,在名称上能否统一,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机构设置,凡是总公司设置的机构,子公司是不是一定要设。第三个问题,子公司设了,总公司没有设,这样业务对接上没有相应的对应关系,就可能出现岗位部门认识不清楚、职责不清晰,具体到岗位也就存在岗位责任不清晰。这些无疑都会提高办公成本。分析以后,我们就对T集团的组织构架进行了调整。

具体在人员配置方面,我们建立了一套模型,这个模型主要就是考虑,作为任何一个企业,尤其生产型的企业,人员分为三类,一种是销售、一种是技术、一种是后平台。对于销售人员咱们大家很清楚,配备多少销售人员,根据我们企业的销售目标、人均情况、毛利情况,按照依据来配备,对于技术人员我们也可以考虑按照技术人员的成果,或者说我们企业技术研发的目标来设定,来考虑技术人员的配备,作为后平台或者管理人员,配备起来应该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这个事情,我们当时想也针对这个情况,对人员的配备建立了一个专门模型。

T集团作为集团的总部,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管理效率低,怎么解决?我们一共考虑五个方面,一个就是减少管理层级;第二是建立母子公司管控协同;第三是建立关键管理岗位的任职资格素质模型;第四是建立部门和岗位的说明书;第五是提供针对性岗位培训。比如在母子公司管控关系上,我们设计出一个岗位任职资格素质模型,考虑到涉及的岗位比较多,如果说每一个岗位都来建立一个任职资格模型工作量也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考虑到关键岗位和重要岗位,像管理会计岗位应该说在企业里,是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为企业的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为企业提供价值,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管理岗位。所以,针对不同层级的人员,通过模型,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确定了一个清晰的通道。

T集团组织构架调整以后,有几个结果,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管理成本明显的下降,下降了23%,我们当时有具体的数据来显示。第二个就是调整以后,管理效率明显的提升,基本上达到一个人得其位,岗得其人,有所侍从。第三,子公司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这是通过组织构架调整,T集团已经变了,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说明,组织构架的优化与否,直接影响了企业决策效率的高低,决策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成本的高低,因此可以说,实现成本管控必须和组织构架结合在一起。

(作者系中冶地矿总局一局副局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人大管理评论2015公益论坛”上的发言编辑而成)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