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接轨“一带一路”清真食品“外输”站上风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石岩
“舌尖”接轨“一带一路”清真食品“外输”站上风口
清真食品,这个独具特色的产业种类,随着“一带一路”的勃兴突然站在了风口。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5月至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清真食品贸易占据份额同比增加约16%。
截至目前,全球清真产业产值已超过3.2万亿美元,预计2018年将增长至6.4万亿美元。其中,清真食品消费市场超过6500亿美元,近年来的增幅更是超过10%,而中国清真食品的出口额仅在1亿美元左右徘徊,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
而清真食品只是“舌尖”接轨“一带一路”的一个缩影。
清真食品
占贸易总额的16%
“我们茶叶走出去的战略,主要是销售大众茶和符合中亚、中东地区口味的茶叶。”河南信阳毛尖集团董事长陈世强在谈到不久前与蒙古、中俄联合协会签订了每年30亿元的茶叶出口订单时说,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信阳大别山茶区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有信心利用好我们大别山茶区,借助中国云南、四川、贵州、福建等各大茶区的力量来共同抱团发展”。
在饱受市场“煎熬”的当下,“一带一路”让茶叶企业看到了一条升级版的“茶马古道”,不少茶企开始谋划新一轮的“走出去”。
在山东浮来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武玉杰看来,“一带一路”也是企业“走出去”的绝佳机遇。
武玉杰在柬埔寨投资木薯项目已经过了4个年头。到目前,他不但要把柬埔寨产的木薯运到国内,满足酒厂生产的需要,而且要把加工的木薯产品———淀粉,销往东南亚等地区。
在2012年前后,武玉杰还在为柬埔寨的港口吞吐量能力不足而导致运输成本增加的问题而发愁,而今年4月底,随着青岛港与西哈努克港签署建立友好港关系意向书的敲定,让武玉杰感觉到,“一带一路”带来的红利正在惠及自己。
作为一个独特的产业门类,清真食品正在全球快速发展,从产品和服务类型来说,涉及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多个方面,产品种类繁多。在中国,随着穆斯林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清真生产企业的不断增加、产品链条的不断完善,清真产品的细分市场在中国逐渐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将使中国和沿线国家成为世界不可忽视的经济共同体,“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对清真产品有庞大的需求。同时,清真食品以安全、绿色、纯净、无污染的优良品质,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
催生食品质量
和安全标准需求
“一带一路”涉及全球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20多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蕴含机遇的同时,虽然中国对外投资已遍布世界各地,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就是一片坦途。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中国清真食品没有做大做强的原因,一是中国大多数清真餐饮和食品企业处于中小规模经营状态,对品牌建设重视力度不足,另一个原因则是出口清真食品需尽快与国际接轨,完善统一的清真产品认证体系,才能更好推动我国清真企业融入国际市场。
香港大嘉清真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为此还专门引进全球高认可度的马来西亚清真认证体系,从而帮助中国企业建立清真产业认证体系和服务标准。据大嘉清真总裁邝启顺介绍,引入马来西亚清真认证体系后,大嘉清真将严格按照“清真原则”的标准,帮助广大中国清真企业及时有效地通过“清真认证”。
我国对海外投资和海外资产的保护体系不完善,这都与企业“走出去”的迫切需求不相匹配。贸易及关税壁垒也往往是中国食品企业无法逾越的鸿沟。
去年12月,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加入关税同盟协议时,整合了联盟各成员国的产品技术法规、规范,涉及食品安全的技术法规及规范就有11部。这使新疆食品、农产品面临着新的关税联盟技术法规壁垒,出口难度将加大。
光明集团副总裁葛俊杰受访时称,在对外投资中,企业要完善自身治理结构,引进国际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商业模式、关键技术和优秀人才,增强对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适应能力。
信阳毛尖董事长陈世强指出,中国茶企要“走出去”,需要调整制造工艺和制造标准,农药残留标准一定要和国际标准接轨。
武玉杰有自己的“法宝”,就是要按照当地法律行事。柬埔寨的中国使馆曾留下了武玉杰投资项目的相关材料,当做国内企业到柬埔寨投资作为参考样本。
列入“一带一路”商业路线的国家需要彼此协作,这就催生了区域内对共同食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的需求。广西经济干部学院副教授莫小春认为,“一带一路”带来的对外开放协作加强,为了消除贸易壁垒,我国就应该不断提升食品标准,并逐渐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