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企业求资若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少杰
园区企业求资若渴
受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位于山东郓城县众多中小企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近日,《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山东郓城县走访时发现,该县以开发区与煤化工园为承接平台,搭载了包括化工、纺织、食品及包装领域内的数百家中小企业。规模投资从大到数十亿元化工企业,小至仅有10余万元的包装企业,均普遍存在“缺钱”现象,为了转型升级求生存,现金流无疑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由此引发“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在当地中小企业间显现。“巨无霸”企业也陷融资困境
“企业表面看起来很风光,实际上日子过得都很苦闷。‘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桎梏。”近日,郓城县经信局局长吕福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如是感叹。
事实上,上述人士的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据了解,洪达化工作为入驻郓城煤化工园区较早的企业之一,是一家计划投资75.8亿元,集焦炭、合成氨、硝酸等生产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煤化工企业。面对归还银行贷款和回流资金缓慢的冲突,在当地这样的“巨无霸”式企业目前似乎也已陷入了融资困境。
“各种因素叠加影响,目前企业近9个亿的融资贷款难以落地,即便是已和银行高层方面达成初步贷款意向,但具体到执行环节却遭遇‘卡壳’,阻碍整体进度。作为求资若渴的企业而言,无不感到有些失落。”洪达化工副总经理冯献忠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冯献忠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长期存在,除了企业自身因素外,主要是银行体制方面出了问题。银行不是没有钱,而是钱在趴窝,因为放贷风险比重远高于体制考核,银行向中小企业“惜贷”现象尤为突出。
山东菏泽市农村商业银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退休高管也向记者坦言称,由于银行对内部职员执行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很大程度上令握有放贷权限的银行高管神经紧绷,多数处于自身安全考虑,宁弃绩效考核于不顾,也情愿要惜贷,以此减少风险隐患,稳保高管位置和丰厚年薪。
有金融分析师则表示,不可将银行发放贷款过程中的审慎行为视为“惜贷”,准确说是“慎贷”。“贷款难”与“难贷款”并存才是问题的实质。银行在贷款投放上实行严格的风险控制,客观上也为企业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了一道风险屏障;反之,企业在顾及银行资金安全的同时实际上也将自己置于一个更安全的位置。期待银行差异化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因短期无法从银行体系获得信贷支撑,部分只能接受高额的民间借贷,使企业陷入“越贷越累”泥沼难以自拔。
位于郓城工业园区园丁路中段路东的华宝食品,是由山东郓城金农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10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项目,投产在即。最近,该公司董事长张传锋也遇到了融资上的烦心事。
张传锋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郓城金农牧业有限公司是菏泽市首家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的企业。按照最新政策,他们企业可以在山东省内多家银行实现股权质押融资对接。
“或许是新生事物风险高所致,即便上面有规定,下面也不愿轻易试水。”张传锋告诉记者,新政出台后,他曾找过当地几家银行,尝试以股权质押寻求银行贷款,但几家银行均以业务不熟悉为由婉拒。之后,银行要求他还是通过保守的抵押、担保及联保形式来对接贷款。
为寻找联系担保人已反复几经折腾后,有些疲惫的张传锋向记者表示,在陷入“越贷越累”纠结之际,他甚至做好向民间高息借贷的准备。他说,民间借贷操作起来至少是很简单,没那么繁琐。
记者通过随机走访分布于郓城县工业园区的数十家企业时了解到,截至目前,近85%的企业认为从银行贷款“非常难”,10%的企业表示“根本不考虑”,表示“不太难”的仅占到5%。
在郓城县的众多小微企业主看来,去银行做贷款是件想都不敢想的事。
“大企业贷款难已显而易见,更何况是个体小作坊。”郓城县工业园内一家从事酒类瓶盖包装的企业负责人孙春海这样对记者说。
孙春海表示,全县像他这样投资规模在10万元以上、百万以下的酒类包装企业约有390家。由于普遍存在经营稳定性和资产可靠性比较差,难以达到银行放贷的条件,仅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一项,使得资金很难有效地注入广大中小企业中去,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空间。
一边是园区企业求资若渴,一边则是银行“惜贷”如金。这一怪圈的涌现引发郓城县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5月14日,郓城县中小企业办公室主任李金亮在电话里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首先,地方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推动完善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对其进行对口融资机制。其次,作为中小企业本身要改善经营质量、增强其稳定性、完善报表,这样方便银行对其放贷。”
业界普遍认为,由于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合理,才是造成上述怪圈的根源。由于对地方金融层面监管过于苛刻,因此影响了资金的流向,不能流到最需要资金的地方。对此,有专家建议,改革金融体系,建立与经济转型相适应的差异化银行业体系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