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园区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园区热点
 

2015年5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
中部园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样本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美玲王会锋

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中部园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样本

▲沙澧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机器轰鸣,一派生机荨沙澧产业集聚区工作人员在生产LED产品

没有鲜花、拱门、彩旗、红地毯,仪式虽简氛围却浓。3月12日,沐浴着春风暖阳,美凯益生科技园暨源汇区2015年春季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沙澧产业集聚区举行。美凯益生科技园项目、河南铁鹰铁路防护有限公司电子设备生产项目、未来水岸商业综合体项目、漯河电子科技大厦项目、中影国际影视城项目等9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63.65亿元,为全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沙澧产业集聚区作为漯河市源汇区打造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入手,大力实施开放招商、科学引资选资、优化服务环境、培育产业特色、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投资兴业发展的新高地。

聚合内陆承接转移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在规划建设之初,我们就结合全区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实际,本着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聚合内陆发展优势产业的思路,高标准建设具有引领效应的生态环保示范产业园,打造能够拉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集聚航母。”源汇区委书记马超音提及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初衷时如是说。

在全省实施集聚区建设战略指导下,2008年年底,漯河市源汇区启动了工业发展新引擎———沙澧产业集聚区建设,总规划面积13.96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底,建成区面积5.01平方公里。

漯河市源汇区沙澧产业集聚区从优化产业布局、完善配套功能入手,严格按照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不断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隆起带。采取财政投入、社会融资、BT模式等投入方式,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目前,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交通、购物超市、卫生服务、娱乐休闲文化会所、餐饮配送、健身运动场所等设施配套跟进,整体形象全面提升。

培育主业延长链条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区域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就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优育强主导产业,大力推动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在产业延链、补链上做文章,备足发展后劲,走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源汇区政府区长徐汇川谈起适应新常态发展时说。

依托本土医疗器械产业龙头———曙光健士集团,通过内引外联、招大引强,集聚了河南美凯生物科技、温州大洲医疗器械、汇知康生物科技、永程高分子等项目。目前,一次性输注产品产量和规模位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并被省商务厅命名为“河南省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高分子材料、一次性输注产品、生物制剂、生化分析仪、无针注射器、医用敷料等竞相发展的态势。

围绕漯河市“一区两城一中心”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商贸立区”战略,整合规划了占地1500亩的豫中南汽贸物流城,已建成宝马、别克、丰田、福特等51家4S店,成为豫中南地区辐射影响力强的综合性汽车贸易基地。同时,相继建设了龙和物流园、中储粮物流园、美的物流园等6家专业物流园区,初步形成了“大商贸、大物流”的发展格局,培育出了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商贸物流产业。在建的居然之家、国美电器仓储物流园等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区的商贸物流产业优势。

围绕高成长性的电子信息产业,相继引进了乐通通信、吉顺电子工业园、河南源德福联想科技工业园、钟鼎电子、福奥电梯等一批项目,形成了通信设备、微机连接件、注塑、精密模具、电气产品、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等竞相发展的势头,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高地。

产城融合互动发展

在服务产业发展上,采取区领导牵头、项目进驻评估、分包帮办代办等措施,对进驻项目严格落实“区级领导代理制”和分级分包服务机制,为各项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主动、高效、全面、优质服务,全力解决融资、用工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融资担保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企业发展上提供融资保障,加大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品牌计划,重点扶持科技企业的培育。以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集聚区建设提供保障,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坚持把建设产业集聚区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严把环评关,坚持集中集约发展要求,累计建设标准厂房152.9万平方米,其中多层标准厂房121.5万平方米。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功能配套及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与定位同步进行,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了园区生活服务配套功能,在建的福祥小区、泰华公租房、福民·桂花苑公租房等总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集商务办公、职工住宿、餐饮配送、购物超市、医疗卫生、通信金融、文体娱乐等于一体,进一步加速人口集聚、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步伐。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