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中国园区
 

2015年5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常态下
中国园区再出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吴昀国

新常态下中国园区再出发

30年前,在全球产业迁移浪潮中,为加快并推进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国务院决定首批设立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

30年前,开发区(园区),凭借土地、税收优惠、与国际接轨的灵活的体制机制等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成功地抓住机遇,吸引了大量外资制造业落户,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工厂”的大门。三次机遇推动园区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迎来新一轮高潮,土地开始紧张起来,受此刺激,全国也掀起了一阵开发区热。开发区(园区)名目越来越多,并迅速由省、市蔓延至县、乡镇,各种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发区经济”热潮也带动了对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空前规模的大开发。

数量众多的园区不仅构成了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空间节点,也为其他地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纵观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园区获取了三次发展机遇:80年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90年代,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本世纪初,接纳WTO红利,实现外资外贸数量、质量的双丰收。

开发区(园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承担了艰巨的历史使命,也出色完成了任务,不仅为全面的市场化改革积累了地方经验,而且发挥了巨大的辐射效应,拉动了政府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的提升,对3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功不可没。

中国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对外开放的“顶梁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我国经济开发区的性质级别基本上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218家国家级开发区,12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家国家级边境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63家,其他国家级开发区58家,1134家省级开发区。

2013年,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近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财政收入1.3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9.8%;进出口总额近800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8.7%;累计利用外资超5000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40%,吸引外资占全国的1/5。

中国园区建设的成功,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丰富了世界经济园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三大战略破解园区困局

30年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园区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的浪潮消退,甚至一些原本落户中国的跨国企业开始将制造工厂向东南亚等新开发地带迁移。特别是近年,国内人口红利消退,经济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日益明显,海外市场不振,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拉动模式面临挑战,致使中国园区招商引资压力日渐增大。

中国园区面对的劳动力成本、资源约束条件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过去那样靠政府批地、出台优惠措施等政策来吸引投资的方式已日渐不可行。同时,城镇化速度不断提高,科技发展让交易距离缩短和虚拟化,一些新兴产业对土地、人力等的要求不强,让这些传统经济要素的价值下降,降低了一些远离城市中心的园区的吸引力和传统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日益迫切,中国园区的产业层次较低,产业核心技术掌握较少,原创能力不足,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缺乏自主创新,内生发展能力不足;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能力较弱,只重眼前、急于求成,发展重点不明晰,产业雷同,产业趋同化缺乏优势特色产业;扩大面积,强化投资的模式不可持续,园区内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等问题也一一暴露出来。

为此,有人惊呼,“开发区的黄昏来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开发区真的已步入黄昏,将如何救赎?

要想找到破题之解,首先要认清形势,那么什么才是新常态呢?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从战略层面来看,近期总览国内外全局的三大战略,即:“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下转第二十四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