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中国园区
 

2015年5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2000家文创园背后的隐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博

2000家文创园背后的隐忧

王利博制图

为期5天的“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刚刚落下帷幕,2280多家企业与机构参加,不仅创造了历届参展商数量之最,更是体现了各地政府兴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信心。

有专家预计,201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8000亿元,巨大的市场前景不仅促使各地政府疯狂上马文创园项目,更是引来了各类企业趋之若鹜。但是,专家也在预警,七成文创园处于亏损状态,而真正称得上“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园区不到5%,更有甚者,有的文创园只是一个幌子,主业还是房地产开发。

文创园区数量超两千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8000亿元,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尤其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文化产业更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从2007年开始,园区建设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2008—2012年期间,全国共建成各类园区1122座,年均增速42.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已超过2000家,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多达500余家,其中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3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家,分布于全国各地。

从园区的整体布局来看,全国已初步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北京为主的首都创意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主辐射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昆明、大理、丽水为主的滇海创意产业集群,以西安、重庆、成都为首的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以长沙为核心的中部创意产业集群。

特别是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新城镇化”、“互联网+”、建设新支柱产业等政策的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高峰,但在此过程中,园区项目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盈利困难等现象也屡有发生。

三大瓶颈制约园区发展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吴江波就曾表示,数量众多的文化产业园区中,有7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真正盈利的不超过10%。也有专家指出,国内真正称得上“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园区不到5%,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定位、可持续发展、融资等方面都隐患丛生。

由于目前政府并未对“文化产业园区”做出准确定义,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地方都利用文创产业园区的名目进行招商引资。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赵迎芳指出,“更有甚者,为了吸引企业入驻,不考虑其业务是否与园区性质吻合,一些与园区主题关联度不大的企业也能进入园区。”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各地土地政策趋紧,房地产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许多投资者便将心思放在受到政策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上,相关项目纷纷上马。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带有房地产开发性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已占总量的25.2%,其中泛环渤海地区38.9%,泛长三角地区42.3%,泛珠三角地区15.9%。

曾有媒体报道,个别由房地产公司投资兴建的文化产业园项目,“发展文化产业只是一方面,主业还是房地产开发”。特别是综合类创意园区,随意引入几家创意类企业,其余企业几乎与文化创意无关,有些甚至变相为房地产开发项目,严重偏离创意园原有定位。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招租模式运营,少数园区通过举办展览、活动创收,收入来源单一。2014年,就曾传出中国最知名的文化产业园———798因房租上涨和过度商业化的问题而导致艺术家流失的报道。而798管委会主任张国华曾强调,“希望798在功能性方面能够有所提高。”

业内人士指出,不同于传统型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生存和发展自有其差异特质。文化产业园资金回笼慢,投资回报期长,早期见效不明显,因而在投资先期企业需要不断输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及物力成本。据一位经营文创产业园多年的业内资深人士透露,“一个文创产业园从最初的规划到逐步走上正轨,至少需要3年的培育期”,而在这3年的成长期内,企业只有砸钱的份。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以轻资产为主,不少传统金融机构对轻资产估值、项目担保并不熟悉,因此常常出现融资难的问题。无论在质押、产权评估还是外资准入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及园区的金融之路都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理顺政府

与市场关系是关键

针对上述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从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两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从宏观政策层面上,专家建议政府应当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植力度,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园区建设和准入制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通过政府授权挂牌的形式可以有效保证真正的创意企业入驻,而淘汰那些非创意企业,维护产业园区内的生态平衡。

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表示,建立园区不是重复低端产业,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同时要严把文化产业园的审批手续,严格调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数量,杜绝园区建设中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一哄而上现象。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范玉刚认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多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发展”模式建设,通过政策和财政扶持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源、市场、配套设施等要素在园区集聚,凭着优惠政策招商建园,而不是市场力量自发驱动。对此,专家建议国家通过“文化发展基金”等市场手段,引导体制内外文化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政府应该努力优化环境和政策,园区的运行和发展由市场主导。

最后,专家指出,园区并非单纯地理和空间意义上的集合,而应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一个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服务内容应该涵盖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咨询等文创产业链各个环节,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中介组织最大限度的整合共享资源,实现园区整体外部竞争力和产业实力的提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