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人文生活
 

2015年5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家赵志全:生命的雕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企业家赵志全:生命的雕刻

(上接第十三版)2005年,他就专门招聘了1名博士、8名硕士,成立了“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中心”。

长期以来,人才匮乏一直是沂蒙山区发展的一大阻碍。为此,赵志全一次次掀起薪酬制度改革的浪潮。为了招贤纳士,他将科研人员的工资定得比老总还高,这成为鲁南制药一道独特的风景。

1989年,赵志全推动公司实现从档案工资到岗位工资的转变,继而实现计件工资。1994年,鲁南制药进行分配制度改革,高级工程师工资为5000元。2000年,公司规定博士月薪为8000元,硕士为3000元,这在当时的沂蒙山区可谓轰动一时。这种工资水平,哪怕在当时的北上广也不遑多让。2006年,公司还给每个博士免费配送了一辆崭新的桑塔纳轿车及130平方米的住房。

我们找到了一份2002年9月赵志全的工资单:收入6002元,扣除水电费、房租等52.72元,实发工资5949.28元。那时,一个企业老总动辄年薪百万乃至上千万、坐着豪车住着洋房已不是稀罕事。而赵志全却仍然坐着已跑了50多万公里的桑塔纳,住着4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与他们相比,赵志全的生活不单单是“简朴”一词所能描述的。

公司生物药物研究所所长刘忠博士与研究主管赵丽丽博士夫妻俩,都是不远千里、背井离乡来到沂蒙山区的。他们被赵志全惜才招致的故事,曾被传为一段佳话。

2004年,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的刘忠想象中的沂蒙山区便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他甚至担心到这里能否吃得饱饭。然而到了公司,刘忠被鲁南制药先进的科研条件深深吸引。面试时,刘忠一进办公室,赵志全便拉着刘忠坐下,说你来我这里吧,你要什么样的科研队伍我给你配,你需要多少科研资金我给你出!一个大企业的老板能这样看重人才,夫复何求?谈起赵志全的知遇之恩,刘忠有无限感喟。

2005年底,妻子赵丽丽从中科院生化所博士后毕业,到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工作并有机会获得美国绿卡。赵志全答应拿出上亿元为她成立生物催化试验室。最终,她也选择了鲁南制药。后来,埃默里大学的美国导师跟别人抱怨说,人家都一窝蜂地往国外跑,她却去了沂蒙山这样一个穷地方,这个女孩的思维很奇怪。

2014年,刘忠获得了“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赵丽丽则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者奖章”。夫妻俩说,这些荣誉,全部要归功于赵志全。也是在这一年的5月,在鲁南制药一年一度的职工运动会上,刘忠与赵丽丽夫妻俩双双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越野赛。那时,赵志全因为癌症加重,已经不能剧烈运动。但他还是坐着汽车,慢慢地跟在他们的后面,为他们大喊加油。

“当我跑过终点时,赵总还满脸笑容地走过去跟我说:刘忠,明年我要和你一起跑,我肯定能跑过你!没想到,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刘忠摘下眼镜,早已泪眼模糊。

如今,在诸多科研人员的齐心协力下,鲁南制药集团在科研创新上硕果累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20项、临沂市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00余项、获得授权的专利452项,授权专利数量居国内医药企业第二位……改革是鲁南制药集团科技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上述数字以不可辩驳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改革的实惠先让员工享受。职工们住上100多平方米的新房,他却在4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一住20多年

在赵志全遗留的文件中,有一份与员工息息相关: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弥留之际,赵志全仍然惦记着给公司的员工们再涨一次工资。

当今企业的责任是什么?就是造福社会,让员工过上幸福生活!怎样当好共产党员?就是幸福在后,吃苦在前,让群众说共产党好———这是赵志全的直白理解。

在鲁南制药集团的员工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不到鲁南来,就不知道赵总对鲁南人有多好。”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像家一样”是在鲁南制药集团采访时,员工们异口同声的形容词。

在鲁南制药,有两支赵志全引以为傲的队伍:一支是擎起科技创新大旗的1000人的科研骨干,一支是跟他南征北战的2000名业务将士。他从不说“销售人员”,总是用“将士”来表达对自己队伍的钟爱之情。三千越甲可吞吴,鲁南制药便是依靠这两支富于凝聚力的队伍闯出一片天地的。

早期做业务时,逢年过节赵志全便亲自将礼品送到业务将士的家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不能一一送达,赵志全就召开业务家长、家属座谈会,亲手把过节费发到他们手中,安排车把他们送回家。每到年终放假的这天,临沂市的出租车总是会倾巢而出,集聚在鲁南制药集团的门外,形成一番车水马龙的景象。

赵志全说:“业务将士一年到头在外求人,我们不能让他们回来之后再求我们。”2008年,业务员雷建敏的妻弟做换肾手术。当时雷建敏出差在外,他的妻子在万般无奈下找到了公司寻求帮助。赵志全二话没说,动用了专门为救助困难员工设立的生活备用金,无偿捐助了9万元。

赵志全对普通职工关怀备至,是以对自己和家人十分严苛为对比的。职工感到赵志全与他们甘苦与共,吃的苦比他们还多。

企业家的薪酬是员工眼中的一杆秤。企业流行董事长为自己定多少是多少,而赵志全说我的薪酬不能脱离群众。1994年11月前,公司分配采用档案工资加奖金的方式,赵志全的奖金是在完成承包经营指标的前提下,按照职工平均收入的3倍再扣除其个人档案工资后的金额予以奖励。至于临沂市委、市政府年终发给个人的奖金,他全部用于公司发展上。1994年11月,公司进行分配制度改革,讨论到赵志全的收入时,全体员工一致要求至少要按照职工平均收入的10倍计算。赵志全则站出来表态,可以高于普通职工,但必须低于高级科研人员。最后,赵志全工资确定为职工平均工资的6倍。

谁也没有想到,沂蒙山区最大的企业家,竟然没有为自己置一套房产。赵志全之前的住所是一套使用面积仅40多平方米的旧房,客厅狭小逼仄,一张桌子摆下来,转身的空间都所剩无几。从1985年到2005年,他在这间旧房里住了20多年,而职工们都先后住上了一百多平方米的新房。直到最后房子面临拆迁,他才和员工一起搬进了企业内部的新房。他先后6次放弃分房的机会,他说:“企业里职工最辛苦,好房子应该让他们先住;我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他的带领下,鲁南制药的领导班子成员也都是住着面积相当的老房子。

为了让改革红利更好地惠及员工,赵志全可谓“挖空心思”。自1999年至今,鲁南制药先后举办了14届集体婚礼,不仅为在沂蒙山区安家的新人提供免费的住房、发安家费,还为新人安排蜜月旅行。阵势浩大的职工运动会,到现在已经连续举办了27届。每年7月的厂区设备维修期,鲁南制药集团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享受一个月的带薪休假,工资照常发,每人还有1200元的旅游资金。元宵灯会、厂庆文艺晚会、职工歌咏比赛、职工技能比武等文体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赵志全走到员工中间,与员工共同庆祝节日。

这是赵志全一直努力营造的“和谐企业”: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价值。鲁南制药的厂歌叫《我们唱起歌,手拉手》,是赵志全亲自作词。“我们唱起歌,手拉手”、“为鲁南富强多少人执着追求”的歌词,或许便是鲁南制药和谐而充满凝聚力的形象描绘。

回想当时挺身竞标厂长时,赵志全只有一个念头:“让所有的员工都能过上好日子。”多么朴素的信念!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在赵志全的逻辑里,让所有的员工过上好日子就得全心全意谋求企业发展,而企业发展得好了,就是实业报国的最好方式。在他那里,个人、企业、国家是三位一体、融合为一的关系。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成为了他的所作所为的最好注解。

因为工作能力强、素质高,鲁南制药集团的职工常常是被其他企业觊觎的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有一年,一家制药企业通过种种渠道获取了鲁南制药集团400多位科研人员的联系方式。对方一个人一个人地打去电话,费尽口舌,想要高薪聘请。最后,没有一个人离开。有位副总,其他企业以十倍多的年薪多次力邀,他却一口回绝:“我不能对不起赵总,对不起鲁南。”

诚如一句古话所说: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他严于用权。在公司工作的亲属中,没有一人在公司担任中层以上职务。把鲁南制药建成一片公正廉明的净土

历经磨难的赵志全深知:企业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是改变自已,最重要的是建起一整套体制机制,用制度管住权力。真正的改革者,必须拥有不计个人得失、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的意志。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赵志全正是将改革“一点一点向前拱”,志于打造百年企业。在建制的过程中,有人说赵志全“六亲不认”,也有人反驳赵志全是先认

“六亲”,他建立的制度首先卡住的,正是“六亲”。

改革过程中,他深知家族式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弊端。人、财、物等权力集中的部门,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地方!所以,赵志全用制度对亲戚说“不”。

在鲁南制药集团厚普公司提取车间工作的梁亚辉是赵志全的亲表弟。1997年大学毕业后,他就来到了鲁南制药厂,在车间一干就是18年。当时计算机专业的他还属于稀缺人才,再说有个亲表哥当厂长,他心想只要好好干,肯定有发展前途。谁承想连续四次参加物料、财务、审计等部门的招考,笔试、部门面试都通过,但最后就是过不了赵志全面试那一关。俗话还说“举贤不避亲”呢,我又不是干不好,为啥不让我干?梁亚辉心中不解,也有些忿忿不平。

为了帮儿子一把,梁亚辉的老父亲也找到当厂长的外甥。

“志全哪,你可得帮亚辉一把。现在当厂长了,就不认俺这个舅了?”

赵志全笑着说:“生活上有啥难处,您尽管跟我开口。可我要是在亚辉这事上开了这个口子,我这个厂长就不好当了。您要心疼外甥,就别让我为难了!”(下转第G02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