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物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物流
 

2015年5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东深耕众包配送渐成气候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宋笛

京东深耕众包配送渐成气候

“发动广场舞大妈做配送员”一语,是京东创始人兼CEO刘强东在博鳌论坛上对于京东配送未来发展的表述,而这一略显“戏言”的表述却已经逐渐变为了现实。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京东目前正在尝试众包配送,利用社会分散人力完成京东仓配的最后一段路程。而这也是京东自营物流体系在仓配一体化后的又一次尝试。

京东开展众包配送服务

“我们确实在做众包配送,但是还是刚开始做,具体的细节以后才会公布。”对于做众包一事,京东方面在面对着记者的求证如此回答道。

而据记者的了解,京东目前的众包配送却已经算得上初成规模了,目前的京东众包配送方面已经聚集了1000多名员工,而且人数还有继续增多的趋势。

京东已经就众包配送服务开始招聘兼职配送人员,目前的主要开展地点只有北京、上海两个城市,而每一位兼职配送员的覆盖面积在3公里到5公里左右,每单提成6元。

从5月初开始招聘,数天内的报名人数接近2000人,这其中有公司白领、大学学生,而刘强东所说的“广场舞大妈”也有报名的。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而言,京东众包配送服务的主要业务将集中在“京东到家”的O2O服务,暂时未听到众包配送会对接上京东商城的仓配体系。而这也意味着京东众包配送将以一种无仓配环节的“轻物流”模式为主。

对于众包配送,京东的野心并不仅仅满足于自身O2O业务的配送需求,而是意图搭建一个众包配送的开放平台。“随着京东到家业务的扩展,公司更想做的是物流众包平台(第三方物流商平台),未来是很大的生意,可以服务更多的用户。”刘强东在近日解读京东财报时,做了如此的表示。

随着京东在020方面的布局加速,众包配送模式的逐渐发展也将为京东O2O战略落地提供更多的配送支持。

物流终端配送压力

有望缓解

对在自营物流体系中已经颇有经验的京东而言,众包配送模式无疑可以给京东日渐庞大的物流体系减少一些负重。

根据京东2014年年报显示,京东在全国范围内拥有7大物流中心、123个大型仓库,自营物流覆盖全国1862个区县,这整个物流体系支撑着京东超过2600亿元的全年交易额。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这一体系的增长和膨胀趋势似乎难以改变,在2014年年报公布不久后,京东就公布了最新的覆盖数据,在短短数月间,京东快递自营配送范围就已经突破了2000个区县,全国覆盖面积达到了70%,而依据京东制定的目标,在今年年末,这一数据将变为75%。

对于一直坚持仓配一体和自营终端配送的京东,如此庞大的物流体系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更为庞大的终端配送人员。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京东的终端配送人员就已经接近两万五千人次。

自提柜业务也是在这一情况下被京东大力推广的,截止到2014年年末京东已经拥有3210个配送站和自提点。

“京东目前的物流体系主要是针对京东商城,而对于京东未来要开展的O2O项目,目前的物流体系不论从属性上还是运力上都难以完全对接,需要有新的配送系统进来。”业内人士如此表示。

众包模式

契合O2O配送需求

众包配送作为一个新兴的物流模式给这个行业所带来的可能的影响还在酝酿之中。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众包配送模式的快捷和便利与O2O对于配送的要求有着天然的契合性。

“众包配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效率高,以我们的人人快递为例,因为都是点对点的配送方式,同城配送距离近的30分钟就能到,而远一点的也在两三个小时内就能到。”人人快递CEO谢勤向《中国企业报》记者如此分析道。

根据目前人人快递的运营经验而言,在平台上担任兼职配送人员的往往是白领阶层,货物的范围也多是同城范围内的点对点配送。

在谢勤看来,众包配送的模式正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物流体系所考虑的配送模式,而在方兴未艾的O2O行业中,这一配送模式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物流企业包括一些快递公司,都在思考用我们的办法来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突破当前发展的瓶颈,而对于O2O领域的商家来说,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出路恐怕也在这种模式”。

尽管都采用了众包配送,京东要做的事情和人人快递依然存在着一些差异。人人快递并非直接的快递运营商,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对接同配的市场需求。

而京东则本身就是快递运营商,兼职快递员可以直接服务于平台,而并非仅仅从平台获得配送信息。

这一模式上的差异也直接体现在兼职快递员的收入上,配送员在人人快递上每单可以获得快递费用的80%,公司获得20%。而京东目前的模式是兼职配送员每单固定收益6元。

“从目前了解的信息而言,京东众包模式有些结合了传统配送的方式,其所扮演的也不仅仅是信息平台,这能带给京东对于整个众包配送体系更多的掌控能力。”业内人士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