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5年5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取消存贷比将释放数万亿资金
流向或依然偏离小微企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取消存贷比将释放数万亿资金流向或依然偏离小微企业

王利博制图

据媒体报道,银监会已将取消存贷比这一单独的修改意见上报至国务院法制办,这意味着久被业界诟病的存贷比限制将随着商业银行法大修而终结。而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不久前更是透露,存贷比未来将由监管指标变为参考指标。

有专家指出,如果存贷比不作为监管考核,预计可以至少释放数万亿元信贷资金。

然而《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由于经济下行、金融市场化改革和不良率提升等原因,增加了银行主动管理资产负债和防控风险的压力。在此背景下,释放的数万亿资金或仍然无缘小微企业。

释放数万亿信贷资金

16家A股上市银行2014年年报显示,多家上市银行存贷比突破70%。而银监会近日公布的季度监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存贷比为65.67%,较上季度末上升0.58个百分点。虽然与75%的法定限额仍有一定距离,但部分贷款投放机构的实际放贷能力确实受到限制。

而存贷比今后将由监管指标变为参考指标,这对于饱受存贷比制约的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一次大手笔的动作。

据了解,现行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银监会自2011年开始实施月度日均存贷比指标。而目前美国、荷兰、比利时、中国香港金融监管部门均将存贷比视为监测指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如果存贷比不作为监管考核,那么,预计可以至少释放数万亿元信贷资金。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虽然中国已经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但存贷比仍然制约银行信贷,结果是银行体系内资金充裕,但就是无法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

有业内人士举例称,存款准备金率为18%,但是存贷比是75%,根据存款准备金率,100万理论上最大放贷82万,但是根据存贷比规定,100万理论上最大放贷为75万,所以如果不取消存贷比规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作用就被严重制约。

不会引发粗放型放贷

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许文兵看来,贷存比调整为参考指标符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状况,有助于商业银行增加放贷,降低负债成本,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然而,《中国企业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取消存贷比并不会引发银行粗放型的放贷。银行人士称,银行内控日趋完善,即便监管层放水,也不会轻易放松风险防控。

“实际的效果我觉得应该远低于预期,首先,释放的资金到底有多少,每个银行经营风格不同,不能准确预计;其二,目前银行资金以稳健和安全为首要目标,盈利性趋弱,所以,政策放水,但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会是稳健安全的地方。”某股份制银行支行行长助理周文博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表示,与存贷比指标类似的监管指标还有存款准备金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都会约束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作用。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虽然去年的信贷依然保持了相对较高增速,但严监管下银行表外业务大幅收缩,经济下行压力持续,金融市场化改革和不良率的提升都增加了银行主动管理资产负债和防控风险的压力。

银行仍青睐大企业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存贷比新政释放的资金中,相当一部分依然会流向“不缺钱”的大型企业。

“说实话,我们还是愿意甚至平价把资金贷给行业的龙头和大型企业,直接降低的是这些企业的资金成本。”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部经理刘玉坤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比如清华控股、中国电力等这些企业最近跟我们有项目上的合作。

中石油内部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坦言,大型企业融资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搞股权融资,也可以由企业发债融资,加之企业有自己的财务投资公司,其实并不差钱,但银行追着企业放贷的现象在国有企业中十分普遍。

然而,小微企业贷款却是另外一翻景象。

“三农和小微,一方面规模有限,对资金的吸纳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因为经济下滑过程中的风险度很高,所以我们对这些行业保持的态度还是惜贷,即使央行有意识想投放货币,但由于银行惜贷,并不能促使三农和小微的信贷规模的增长。”上述银行人士表示。

潘向东认为,从去年到今年,政策上一直在通过定向宽松的方式来引导银行资金的投放,从央行每季的信贷投向统计报告来看,对小微企业、服务业和保障房等政策支持领域的信贷投放增速相对较高。未来定向降准降息可能仍是主要的调节手段。

而事实上,2014年6月,银监会曾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在不改变存贷比算法的同时,对存贷比分子、分母的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存贷比中对应的分子贷款范围中,银监会已经扣减了部分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三农”专项金融债对应贷款以及村镇银行使用主发起行存放资金发放的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等。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资金其实还是没有流向小微、三农企业。

“银行的逻辑很简单,如果没有抵押物,大多数小微企业就会被拒,虽然很多监管政策落地,银行的做法会相对保守,也有业绩考核压力,只要有一笔不良,从支行到分行,都会受到考核影响。”周文博表示。

潘向东认为,当下资金供需的主要矛盾在于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系统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实体经济领域的资金来源问题,还需尽快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