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由谁来干?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中国制造2025”由谁来干?
在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动力与激情的时刻,已经被期待很久的《中国制造2025》终于出台。但接下来的一个大问题是,“中国制造2025”由谁来干?
如果没有乔布斯以及他身后的那一群工程师,就不会有令无数俊男少女痴迷的苹果。不难想象,“中国制造2025”需要一大批领军人物和更加庞大的工人群体,很显然,这些人目前中国还没有,委婉一点说,至少也还是极端缺乏。
在一个企业家们都更愿意通过炒房、炒地、炒矿、炒股赚快钱的年代,在一个青年才俊们都更愿意去考公务员、去国企过体面而舒适日子的年代,谁来挑起“中国制造2025”的重任?回顾中国工业化初期,那是一个产业工人非常吃香的年代,无论是城市的美女还是乡下的村姑,都梦想着嫁给一个工人。要完成“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目标,首先是要让产业工人拥有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只要有了让人动心的理由,还会犯愁什么事没人干吗?
德国是中国工业4.0的标杆。拥有奔驰、宝马这些全球知名工业品牌的德国,恰恰也有着尊重产业工人的传统。德国的高考远不像中国那样竞争激烈,去职业学校学习然后到工厂去当“工程师”(也就是中国国内所说的工人),是大多数德国中学生的选择,很多大企业的总裁也都是从“工程师”干上来的。
和学习德国技术相比,更本质的是要营造类似德国的那种社会氛围。不要天天用一夜暴富的神话把年轻人鼓动得心神不宁,而是要让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让智慧和劳动成为人们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给产业工人更多的上升通道,让当工人重新成为一件吃香的事情。值得称道的是“职业教育活动周”上提出的口号: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领军人物的培养靠的是慢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好在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去发达国家“挖角”当然是一个务实的捷径。对那些花大价钱请来的人才,当然要给人家足够的权威和空间,千万别用“中国特色”去束缚和改造人家。一定要时刻牢记,花那么大的代价请人家来不仅仅是为了学技术,更是要让人家帮助“改造土壤”,只有合适的土壤,工业4.0才能在中国大地上发芽、生根并结果。有外国师傅的“特权”做示范,崇尚成功的中国学生们自然会快速成长。
外国师傅再好,也只起到“领进门”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本土人才,才是“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也许你不知道中国的职业技术人才有多缺,这里告诉你一个让人有点心酸的现实———动车组的司机只能穿着纸尿裤上班,因为实在是找不到那么多替班。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指出的那样: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职业教育的要义是要让学生们能够会干,所以老一套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必须淘汰。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工厂、在车间,要让他们能够接触甚至是操作那些高精尖的设备,让他们对未来的工作产生喜爱、向往甚至是迷恋。要让他们知道“倪志福钻头”、“郝建秀工作法”的故事,激励更多的学生和工人成为创新人才,通过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天分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
“中国制造2025”和每一个中国人都切身相关,没有人能够置身其外。举两个小例子,你就会更容易明白:站在车水马龙的路口,你看到一辆辆空驶的出租车在身边经过,但就是拦不下车,打不到车,原来这些车已经被人用“滴滴”或“快的”预约了,不会用APP的你已经打不到车了。在一些知名的大医院里,年近花甲的老医生笨拙地用“一指禅”的方式写着病历,如果他拒绝用计算机工作,他即使医术再精湛,也没法再去实现治病救人的理想。“中国制造2025”或者是工业4.0会让世界发生深刻的变化,哪怕你已经人过中年,都要跟上这个步伐,否则,你就可能不再会干你本已熟悉的工作,甚至你也摆弄不明白你的家电或汽车了。
未来会是一个产业工人重新吃香的年代,因为美好得超乎我们想象的世界会从他们手里创造出来。他们不再是流水线上重复单调工作的操作者,他们会是自己设计程序改变产品模样和功能的创造者。无数个中国的乔布斯就会从他们中间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