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5年5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关南北车将合并庞巴迪铁路业务的消息如属实,最终整合了南车、北车和庞巴迪铁路业务的中国中车将成为毫无质疑的世界轨交装备生产第一品牌。
  合并后的南北车无疑可以更好地和铁路基建商并步前进,实现高铁出海的整体战略。

南北车进入合并流程员工更关心收入是否统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宋笛

南北车进入合并流程员工更关心收入是否统一

5月7日,南北车双双停牌,正式进入合并流程,根据此前合并方案,技术上采取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的方式,合并的具体换股比例为1:1.10。

而再次复牌之日,南北车便会以“中国中车”的新姿态出现,同时也意味着中国轨交制造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热闹的外围讨论

在股市上最后一次以原有名称出现的南北车表现并不优良,5月6日,南车以29.45元收盘,跌幅为7.30%;北车收盘价为29.98元,跌幅8.04%。

随着南北车的停牌,持续近5个月的“神车股票”也暂告一段落。而对于南北车作为轨交生产商这一身份而言,真正的变化才刚刚开始。

“合并后,一些原先重叠的机构和过剩的生产力会有一些调整,这本是原先的计划之一。”对于南北车合并后会产生的影响,一位南车方面人士如此表示道。

在目前的南北车内部,各地分支的生产、研发厂家的运营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好的机构被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热捧,而一些经营状况并不好的机构,员工的收入已经许久都没有过调整。

南北车合并之时所能带来的影响,在铁路相关院校也引起了较大范围的讨论。“在学校老师内部,对于南北车合并一事普遍都挺理解支持的。我却觉得,今天会合并,迟早也会分。”一位铁路相关院校的在读学生如此表示。

同样的讨论还出现在南北车的供货商中,一位高铁方面的相关供货商也表示,他们几个供货商也讨论过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影响,以往的南车北车均有自己独立的供货商体系,互相之间并无影响,也没有重叠。而南北车合并后,两套供货体系将面临融合的可能,而一些供货标准也有可能产生变化。

低调的合并流程

尽管外围有这样那样的讨论,而处在漩涡中心的南北车两家公司却已经在默默的开始着合并流程。

5月8日,北车向上海证交所提交了终止上市的申请。3天后,北车就收到了上交所出具的相关受理通知,根据这份通知,上交所决定受理本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申请。而要等到上交所真正统一北车的终止上市的申请,则最少还需要15天。

“由于南北车的合并涉及范围较广,体量也巨大,所以最终合并完成的时间很难预测。”对于南北车合并完成的时间,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回应道。

在5月13日,南北车正在以原有身份参加一次位于伯明翰的铁路工业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上,北车展示了CRH380C型动车组等多款经典车型,而南车则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南安普顿大学、伯明翰大学三所世界顶尖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成立了“中英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而这次活动或许就是南北车最后一次以原有独立的身份参加的国际类铁路展览会。

对于南北车的员工而言,这次合并所带来的影响并未完全展开。“目前没感觉到什么变化,如果有变化的话,也是真正合并后的事情,我们比较关心的是收入问题,在一些地区南北车都有厂,而两个厂的工资有一定的差距,不知道合并后会不会调整。”一位北车的相关员工表示。

未知的出海之路

在南北车正步入合并阶段的同时,有关南北车将合并庞巴迪铁路业务的消息却悄然兴起。

记者向相关人士求证这一消息,该人士却表示这属于内幕消息,会影响公司的证券交易,并未给出明确答复。而其他的相关人士也均表示并不知情,未听说过此事。

庞巴迪是轨交制造商中的老牌强者,在近年的国际轨交市场与中国南北车有过多次的交战,从城际轨道到高速铁路,庞巴迪均有成熟的技术体系。

如若合并一事属实,最终整合了南车、北车和庞巴迪铁路业务的中国中车将成为毫无质疑的世界轨交装备生产第一品牌。

对于南北车而言,合并后的出海之路依然是一个未知数,在目前南北车所开展的高铁出海业务中,多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包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均有相关业务正在沟通洽谈之中。

目前的高铁出海模式一般是铁路基建商领头,提供铁路基建服务,南北车提供后续的轨交装备出售和建成后的运营及维护。这一“高铁整体服务体系”的战略已经开始在中国高铁出海之途中占据主要位置———在墨西哥高铁竞标中,是由中国铁建领头,中国南车跟进;而在俄罗斯高铁的案例中,是由中铁领头,中国北车跟进。

合并后的南北车无疑可以更好地和铁路基建商并步前进,实现高铁出海的整体战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