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危机感
拥抱新世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唐玉雪
常怀危机感拥抱新世界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如此前预期,中国一季度GDP增速放缓至7%,是自2009年一季度以来最低增速,与年初政府设定的7%左右增速目标相适应;CPI上涨1.2%,PPI下降4.6%,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2%;被称作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行业,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9.2%,销售额下降9.3%;进出口总额下降6.0%。虽然4月14日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表示:“增速等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下行压力还在持续加大”,要加大定向调控力度,但仅就指标而言,依然难看得很。
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困难不减,经济形势依旧严峻。年初,决策层提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可谓见招拆招,针锋相对。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深入,风口上飞着各种各样的猪,投资领域风起云涌,众声喧哗:工业4.0,可穿戴设备与移动医疗,社交化商业模式,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产业跨界越界,养老地产,众创空间,并购重组,股权投资,“一带一路”打开外向型经济和过剩产能输出的想象空间,亚投行,超发货币结合过剩产能推动亚太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PPP模式催生地方投资热情,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某种象征和标杆意义的,则是穿越了当年大起大落岁月的褚时健,他在古稀之年走进哀牢山持续创业,“励志橙”红遍中国。与之相呼应,地产大鳄万科推出了自己的草根创业计划;家电名企海尔,则从制度创新层面掀起革命,化整为零,打碎中间层,以小微企业重塑海尔。海尔转型,是一个自我革命的典型案例,正如张瑞敏和柳传志经常所说的,不变革是等死,变革或马上就死,或绝地重生。
社交媒体里曾有一个被刷屏的句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子如此煽情,以至于恋人分手都要用类似的句式:“别人那么大,我想去试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和君咨询的王明夫曾经笑谈,“转型是很难很难的,别听他们瞎吵吵”。企业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此之大的世界,不只是梦想同样是危机。而与经济前沿声音相反的,则是大量传统企业的喊累声。这让人困惑,梦想那么大,产业发展空间那么广阔,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有什么权利喊累?所谓的累,不过是才华承载不了梦想;所谓的累,不过是面对挑战的市场,想自我将就的借口。经营的才华从哪里来?两个字:学习。
互联网早已打破了世界隔膜的藩篱,学习也不再是古人所局限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怀抱学习的信念、激情、智慧,自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常怀危机感、常抱学习心的“学习型人”,就可以处处皆学习、事事皆学习。通过读书、讨论、对失败项目的复盘、反思,组建拓荒团队推演占领新领域。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习无处不在。
看看世界上经商的典范犹太人,他们经历了二战期间的大屠杀都存活了下来,他们传教的先辈,把十字架和旗帜插到石缝里,用学习、信念争取荣耀,世界很大,他们拓展出了荒漠里的强大国家。
今天,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背靠国家过剩的资源,货币泛滥,“一带一路”大路朝天,有的人却要龟缩于市场一隅,听着外面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角轰鸣,像鸵鸟一样把头扎到沙子里充耳不闻。被竞争吓死、被一块钱愁死的人,必将枉过人生。
历史上很多重大的变革,不是“轰隆”一声,而是“扑嗤”一响。轰然倒塌的变革并不可怕,曾经的电子通讯业大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也有通过被微软谷歌之类的大佬收购而实现了自身重生的时刻。重要的是,企业应怎样通过学习和借鉴,主动设计出变革的线路,放眼世界,直面危机,以学习,而行动。
骤雨初歇,风刮了一夜,掀动屋顶的彩钢瓦轰然作响。清晨,推开窗户,阳光闪亮,满眼的雨后葱绿。这样的景象让人想起那首回荡了八百年的歌。让阴霾的日子走开吧,让信念回归、复活,让血液流淌,让铁从火中试炼和成就,让太阳温暖,精神焕发光彩,并想起一本书,这本的名字很有诗意———“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