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5年5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所著《我的企业观》是让人常读常新的一本书。在直白朴实的文字中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真谛。书中宋志平把三十多年的企业感受娓娓道来,用一篇篇小故事讲述了“为什么要做企业”、“怎样做企业”、“做企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等做企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彰显了企业家的大智慧、大胸怀。此书是企业界难得一见的好书。好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突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我的企业观》:
企业管理大道至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涵之

《我的企业观》:企业管理大道至简

激发了人们求知乐读的兴趣

这本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好读,读起来轻松。

现在许多企管书籍让人读不下去,写得很学术很深奥,而宋志平在这本书中希望告诉读者的是:做企业并不复杂,重要的是用心和凭心去做;管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经常挂在嘴边的信条付诸实践。宋志平曾说过,这本书的写法是采用了小时候读的《十万个为什么》的写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企业原理,既想让初入道的年轻人读懂,又能让大管理学家看后也有价值,写作手法是直白了再直白,简单了再简单。

《我的企业观》是一本让人拿着想读,读了又让人回味的书。纵观全书由几十篇短文组成,每篇短文只有两三页,通过讲述一个故事,进而讲清楚一个问题,表达一个思想观点。差不多五到十分钟就可读完一篇。作者秉承“讲真心的话,真心地讲话”,通篇没有空话、大话、套话,语言平实无华,意尽言止。宋志平把国企的改革和脱困、企业管控和创新、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这些严肃而深刻的话题缓缓铺开,有情有感地讲述,让人颇感亲切,顿生敬意。

这本书容易使读者“进得去、出得来”。书中谈到的内容,诸如改革、创新、战略、管理、重组、整合、文化等,都是每个企业常常会遇到、经常会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提供的答案又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和实践验证的,能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提供一把钥匙。此书既有思想的高度,又有情感的深度,在理性的“骨感”与感性的“质感”上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在严密的逻辑和生动的故事里达成内在的统一。能够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如春风化雨般感受真诚的信仰,感悟真实的思想,感触真挚的情感。

静下心来,读完全书,你会发现,《我的企业观》是作者用心写就、用行铸就的良苦用心之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创造力,能够使读者在思想和情感上都得到升华和深化。作者写这本书时恪守三个原则:第一,不吹嘘自己;第二,不伤害别人;第三,不空议时政。所以,这样的书,读起来自然让人感觉舒服、真诚,值得信赖。呈现了一个真实全新的市场化央企形象

本书为全新而系统地认识央企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有助于为当前央企深化改革赢得更多社会支持和认同。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都大为增强,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但总有一些人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国企的变化和进步。他们对国企的实际情况并不很了解,还在用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陈旧观点和带有成见的、符号化的眼光看待国企。国企,尤其是央企出现的一些问题,常被媒体拿来放大、炒作和渲染。

央企改革面临的舆论环境并不客观。由于央企的特殊性,鲜有企业家站出来,讲述央企真实的故事,发出央企自己的声音,主动营造有利于企业改革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宋志平则属少有的企业家之列,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站在改革的最前线,为央企的发展鼓与呼。

当全社会陷入“国进民退”的争论时,宋志平则以超越所有制的融合理念,波澜壮阔地进行着行业整合的壮举,先后重组了上千家民营企业,创造了水泥史上的奇迹,进入哈佛商学院案例库,最关键的是,实现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共生多赢。目前,中国建材集团国有资本只占1/3,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占2/3。宋志平将央企市营、国民共进、包容发展的理念变为了现实,用事实验证了“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这一逻辑公式,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我的企业观》开篇宗义,回答了为什么要做企业。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企业是国之重器,国之根本。中国的事业是企业。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离不开企业的快速成长,尤其是央企等大企业的集体崛起。在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中国企业有100家之多,相比之前国际舞台上看不见中国企业的身影来说,是个很大的进步。

中国要从世界经济大国迈向世界经济强国,就要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大企业。这种企业兴国的情怀感和使命感体现了一名央企领导人的责任和担当。正因为如此,十多年来,宋志平一直把市场化改革作为企业做强做优的内在驱动。他勇于担纲混合所有制的先行者,开创“央企市营”模式,实现了一家草根央企的市场化蜕变和跨越式发展。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中国建材用220亿元的国有权益控制了660亿元的净资产,进而撬动4000亿元的总资产,增强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实现了国有资产和民营资本的保值增值。中国建材的改革发展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现代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公司形象,让人们真正认识到“此央企非彼央企”。突破了传统的市场理论和思维局限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市场竞争就是零和博弈、丛林法则,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时下,诸多过剩行业里,企业之间以压低价格、降低质量等方式毫无底线地相互厮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致使全行业亏损,市场混乱不堪,企业发展举步维艰,这就是传统市场竞争理念的体现。

如何从根本上拯救行业,解救企业?宋志平开出了一个理性的、治本的药方,提出了“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之中”的观点。行业是一个大系统,企业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只有整个系统健康了,每个企业才能健康发展。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主张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培育构建健康理性的市场竞争秩序,这是企业的共同利益。基于这样的理念,中国建材带头担当行业整合者,大规模开展水泥联合重组,不遗余力地建立合作共赢的行业价值体系。

近年来,通过联合重组和市场竞合,有效遏制了恶性竞争,水泥市场集中度由2008年的10%提高到了2014年的60%。在钢铁、玻璃等行业连年亏损的情况下,水泥行业一枝独秀获得了良好的利润,保证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宋志平在书中为读者提供了重新审视市场竞争、竞争者和企业管理的新视角、新思维。他尖锐地指出,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是早期市场经济的特征,是非理性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转变思维,构造新的市场生态,不要把竞争者看成纯粹的竞争者,而应该把他们看成利益相关者与合作者。竞争的目的不是消灭对手,而是在与对手学习合作中实现共赢。

竞争与合作的边界在哪里呢?竞争应体现在技术创新、精细管理、环境保护、品牌塑造、社会责任等方面,合作应体现在执行产业政策、确保市场健康、交流学习管理技术等。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竞争的压力下做强做优,行业才能在企业的合力下转型升级。和传统的企业管理不同,宋志平创造性地提出“大管理”的理念,“既管工厂,也管市场”,实现成本和价格的双重管理,确保企业出效益,行业有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国建材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管理的“八大工法”,成为企业管理制胜的重要法宝,为其他企业转变管理理念,提升管理内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阐释了做企业的终极追求和价值目标

做企业的最终价值是什么,经营的本质是什么,这些看似哲学层面的命题,却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决策和行为。尤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价值观对企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影响将越来越凸现。宋志平在《我的企业观》中提出了“企业是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深刻阐释了企业的本质,打开了一扇通往基业常青的大门。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做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实现人的价值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追求。企业首先要成为员工乐生的平台,实现自我价值,找到精神归宿,创造美好生活。有了这样的平台,员工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并将这种幸福转化为对企业的热爱和忠诚。“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包容的思想原则,即做企业要尽量考虑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照顾到所有相关者的利益。企业要对股东负责,为股东创造绩效;对客户负责,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对环境负责,把蓝天作为企业的第一责任,追求绿色、低碳、清洁发展;对社会负责,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优秀的企业公民;最终实现企业与自然、社会、投资者和员工的和谐发展。这让我联想到,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之所以受到那么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争相参与,其根本也在于体现了包容的精神和共赢的理念。国家如此,企业亦如此。

中国建材依靠联合重组快速成长,先后重组了上千家企业,其成功的秘诀也在“人”,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人”来做。联合重组不仅是厂房、土地、矿山的联合,更是人的联合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倡导“三宽三力”(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向心力、亲和力、凝聚力)的人文环境,坚持“宽而有度,和而不同”,尊重、信任,照顾到各方利益,实现包容性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实践充分证明了得人心者得企业。其实,做企业做到最后,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决定了他对社会的贡献。(下转第十二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