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5年5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司债八年风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达萨

公司债八年风云

关于新版公司债,笔者此前已经做过技术性的全面阐释,今天借着证监会新政,来说一说公司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5月8日,证监会公布“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审核工作流程及申请企业情况”,公布了详细的审核流程以及受理的两只拟大公募发行的债券发行人:中国中投证券和四川成渝高速,以及拟在上交所上市的小公募发行债券发行人:舟山港集团。这是自4月7日宣布正式受理文件以来的阶段性成果,其依据来自于1月17日正式颁布的新版公司债券办法,即《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

然而,从公司债以试行的方式从2007年问世到今天打出这一系列组合拳,其足足用了8年之久。4月7日正式受理材料恰逢湘鄂情宣布其债券违约成为历史首次,而中国信用债券市场开始真正的重生重构。在债券市场从业接近两个八年的笔者,在这个对于万千债券从业人员历史性和使命性时刻的来临可谓百感交集。

倒退两个八年,当时的企业债券发行散乱在各个地方,兑付问题此起彼伏。为了更好规范这个市场,化解债券兑付危机,国务院授权发改委对企业债券进行审核并报国务院秘书二局最终批准,时称“特批制”或“额度制”。笔者还清楚记得次年全年获得“特批”的企业债券只有9只总规模128亿,对比今天的年度几千只债券3万多亿的发行规模,不经历其中都难以想象。此后一直到2004年和2005年开始有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产生之前,整个中国信用债券市场每年只有数十只债券数百亿的发行规模。投资者方面则几乎被那些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所垄断。而参与市场的中介机构也是少得可怜,每年十数只债券基本是被中金、中信、国泰君安、银河证券和国家开发银行所瓜分,随后又有中银国际、广发证券、申银万国等加入。还可以清楚记得这不超过10家券商内部都有专门的债券部或者叫做固定收益部门(中银国际内部依香港习俗称为“定息收益部”),每个部门多不过十几人,少则三五人。这寥寥几十号人几乎可以在每一个债券项目招标或者开会现场碰到,基本都可以相互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

2004年,中国银行次级债券发行开启了中国金融债券市场大幕,从此人民银行及日后的交易商协会成为中国信用债券市场举足轻重的监管者。金融债券因其发行人群体和投资者群体高度单一且重合,因而并不为市场所关注,真正对债券市场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短融的出现及后来登上历史舞台的中期票据。这个时候时间已经走完了第一个八年,总的来说这八年的市场平淡安稳。而相比之下,后面的八年却急转而上,波澜壮阔。2007年和2008年,公司债和中期票据闪亮登场,发改委监管的城投债也日益成为企业债券的主流,发改委、证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这三大主要债券监管机关也正式开始了其在债券历史舞台的表演。

三驾马车的脚步没有能够同步。2007年8月公司债券试点办法的颁布让很多上市公司兴奋不已,2008年上半年陆续有四大超级大盘央企先后推出合计1350亿的债券发行计划。人们兴奋地期待这些超级大盘债将丰富交易所债券市场,一扫交易所债市的低迷,带动其走向繁荣。然而诸多原因之下,这四大央企纷纷放弃或大幅压缩了债券发行计划,并转投当时刚刚怯生生开市的中期票据市场。将发展良机拱手相让后,便是8年的崎岖和唏嘘路。但所幸的是最终换来光明坦途:专门的债券监管部得以设立,新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携后发优势,其从框架体系到具体规定都合理,高效并最为接近海外市场的先进部分。这一切来之不易的成果值得所有市场从业人员的珍惜。

令人感慨的是,在这两个八年里,债券承销(即今天所说的承揽和承做)的先行者们多数以不同的方式已离开这个细分领域,坚守者已寥寥无几。唏嘘,这是beyond乐队歌曲里使用最频繁的字眼。海阔天空,信用债券市场的大地和光辉岁月里,我们真的爱你。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