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5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5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5年5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企重组应是
一个有序的系统工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赵玲玲

央企重组应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工程

今年以来,央企合并重组传闻接二连三,并不断发酵升温,一度传出“数量或将减至40家”的报道。虽然近日国资委发表声明称央企重组的高潮以及减至40家的说法在当下这一时期是没有可能的,但是却并没有否认央企兼并重组的方向,A股“中国”概念股的行情似乎也并未受此影响,上涨势头仍然“生猛”。

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合并重组的传言似乎从来没有如此频繁又强烈地冲击过人们的耳膜。继南北车合并之后,关于央企强强联合的传言不绝于耳:中石化与中石油、中国中铁与中国铁建、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宝钢与武钢等多家央企巨头纷纷传出合并消息,惹得各大央企不断地发布公告否认传闻,一向鲜少“发声”的央企似乎也从来没有如此“高调”过。

风起于青萍之末。近半年来,一系列关于国企改革的重要文件或讲话相继出台,为央企的合并重组传言提供了助力。

以去年年底国资委主任张毅在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的讲话为例,会议强调要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积极参加国际竞争,尤其是高铁、特高压、核电、4D网络、建筑等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与核心竞争力相呼应国际化,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而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尤其强调油气的体制改革,并将石化、石油等行业的体制改革明确地写到政府工作报告中,人们对于中石油、中石化的合并传闻与这种背景不无关系。

国资委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等几个重要会议中所释放出的政策性信号,以及国家的政策战略指向,为央企合并重组的这种猜想提供了支持,继而这些偶然出现的信息迅速地被发酵被扩大。加之由于没有相应的政府部门出来明确否认,企业自身否认声明不够权威,使得越否认信息越被传播。可以说,正是由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尤其是政策导向使得人们感到央企合并重组潮越来越近,尽管消息的准确性受到质疑,但是人们的期待却有其合理性。此外,国有企业的一系列改革方案没有出台,也是使得人们想象力不断发酵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实,在央企合并的背后,政府的驱动力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但是与央企自身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产业的演进阶段甚至企业竞争对手变化等诸多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国家“正规军”,央企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从其地位与使命来加以考虑,尤其是对于合并重组这样牵扯复杂利益的大动作来说,势必有其内在的逻辑。

首先,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位置,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性的行业,中国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整体实力不强。要想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则需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品牌”来获得研发和销售优势。

对此,国资委强调,对于专业化板块的整合,要深入挖掘内部协同效应;要沿产业链方向整合,要推动资源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高端布局;要切实推进重组后整合,实现1+1>2。而合并同类项以及强强联合的方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整合之后,不但会带动中国整体工业化水平,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还会减少我国企业之间的内耗,避免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产生恶性竞争。尤其是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背景下,央企应通过强强联合重组,增强国际竞争力。

近期南北车合并成“中国中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在业务上高度重合,此前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高铁制造商,在海外业务拓展中屡屡出现恶性竞争,与国家鼓励高铁走出去的目标相悖,合并之后这一问题将不复存在。(下转G02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