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湖南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4版            湖南报道
 

2015年5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凯天环保:创建国际一流
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中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唐利梅

凯天环保:创建国际一流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中心

面对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态势,我们该如何改造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的世界?凯天环保集团董事长叶明强的回答是:“我们应该开展全民环保行动,同时加大环保科技投入,用科技创新来改造治理我们当前的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创新,为企业腾飞夯实基础

在科技创新方面,凯天环保一直都是湖南环保企业中的佼佼者,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环保行业中的领军企业。

焊接烟尘治理一直是世界性的环保技术难题,过去一直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在工件大、焊缝长的工程机械、煤矿机械、铁路机车等行业,传统解决方式如靠吸气管、固定工位式捕捉等,治尘效果甚为不佳。2000年,凯天环保集团将欧洲研究了25年的工业整体厂房的环境治理技术带回,并于2003年首次在国内对车体焊接烟尘进行整体治理,反响良好。这不仅意味着国内焊接烟尘治理难题终于得到解决,而且也意味着全球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在国内开始普及。

此后,凯天环保没有松懈对于环保技术的创新。在攻克了焊接烟尘治理难题后,其又研发推出了“整体厂房节能除尘净化工艺技术”(获国家重点环境技术保护实用技术)、“整体厂房除尘净化控湿控温项目”(获长沙市科技进步奖)等。尤为值得指出的是,其在2011年推出的“整体厂房烟尘治理与环境控制综合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而且该技术还通过了省科技成果鉴定,成为中国第一、也是唯一掌握此核心技术的企业。

对于企业的发展,叶明强坚定地指出:“企业的立足之本是创新,创新出效益,创新才能发展。”

凯天环保与国内多个科研机构及高校,如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共建了产学研平台,为集团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中,凯天环保还与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共建了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南方分院,并在环保规划、生态建设、工程咨询等领域展开合作。不仅如此,凯天环保集团还一直与国外知名环保企业如法国苏伊士、德国莱茵规划院、德国瑞曼迪斯、德国戴水道、德国维思聆、韩国SK等保持着战略合作关系,集团引进授权专利达100余项。

“我们不仅仅是要引进别人的技术,还要做到消化—吸收—创新—提高”,为此,凯天环保在对外合作、引进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创新技术方面的投入,先后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并获得了湖南省“特殊室内环境治理”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奖。“目前我们公司是国内PM2.5治理领域、环境健康安全领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的领军者、标准的制定者,整体厂房治理技术的唯一拥有者。像高铁机车、大飞机、大轮船的生产,都离不开我们厂房治理技术。”叶明强无不自豪地说。环境服务商,还一份蓝天绿地

创始于1998年的凯天环保集团,是一家主要从事工业厂房内环境治理、大气环境烟气脱硫脱硝脱汞治理、重金属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土壤修复、污水治理、农环治理、环境服务等环保业务,集研发、制造、工程设计、工程总包和运营于一体的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其主要产品应用到铁路机车、汽车、重工、钢铁、冶金、造船、烟草、玻璃制造等200多个行业领域。

立志以环境服务商为公司定位,目标中国环保服务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凯天环保立足环境规划院、中试基地、环保设计院、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环境监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投融资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环保商学院十大环境服务平台,囊括设计、装备制造、工程、运营、投融资、咨询等六大板块服务,以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环保服务。

中国环境保护仅仅依靠企业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国家要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一定要发展环保产业。它是一项民生工程,民生工程就一定要以政府为主导。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就是支持我们的百姓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叶明强说,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湖南省走在了其他省市的前面,但是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省委、省政府应该更进一步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法规来支持我们的环保企业,保护和支持我们的技术创新发展。同时应该在资金、人才方面给环保企业搭建强有力的支撑平台,让我们这些环保企业能全心投入到技术研发和项目的实施中去。

环保行业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行业,我们相信在全社会大力支持下,在政府大力主导下,在企业全力参与下,一定能还大家一片蓝天、一澈清水、一方净土,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