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湖南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湖南报道
 

2015年5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企业报》推出了“园区新兴产业现状调查”———两会特别专题报道,在两会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此,《中国企业报》就湖南相关产业园区的新兴产业进行了进一步关注,并对部分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管委会进行了采访。

郴州高新区:新兴产业成园区亮点

【“中国产业园区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调查”系列报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何进雄

【“中国产业园区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调查”系列报道】郴州高新区:新兴产业成园区亮点

传统基石上砌“新”房

“我们郴州高新区近年来,以环境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培育高新形态为目的和手段,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产业园区的稳健发展。”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学辉在接受采访时如是介绍。李学辉告诉我们,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郴州高新区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步,一直是稳步增长,新兴产业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45%上升到2014年60%。园区去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081.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96.65亿元、高新技术产值418.2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6%、39%、35.65%。今年园区正式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郴州高新区前身是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郴州是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的深加工在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园区在秉持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等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LED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林邑中央乐淘城招商扶持办法》,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LED产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让更多新兴产业在园区落地生根。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园区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创新化与信息化共推产业升级

“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信息化优势引进新型产业,是我们园区近年来的工作重点。”李学辉告诉我们,郴州高新区在过去粗犷的加工业基础上,加快园区转型升级,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及现代服务业。通过循环化改造,充分整合利用资源,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园区将电子信息与机械制造有机结合,利用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金旺铋业作为全球铋矿产业中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被誉为“世界铋业明珠”,产能位居全球第一。公司通过与中南大学合作,创新研发的“富氧双侧吹熔池熔炼工艺”,可将金属尾气制成高浓度二氧化硫,回收利用转化成酸,这些不仅大大降低了冶炼的污染排放,同时也促成了资源的二次回收,公司氧化铋的研发也已于2015年初入选“国家火炬计划”。园区同时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利用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引进战略性信息产业。致力于智能机器人的台资企业格兰博,是园区重点引进的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47项,从2012年落户至今,短短两年时间,实现年产能100万台,产销量在全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绿色生态科技新城

园区除了在产业发展上不遗余力之外,更是在生态建设上步步为营。引导企业朝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埃瓦新能源就是一家绿色生态企业,主要从事空气能产品生产制造及服务,空气能热水器是其主打产品,通过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进行水的加热,不产生废气,高效节能,低碳环保。除此之外,园区还重金打造生态“1234”工程,在打造一个绿色科技新城这个主旨下,2条滨河风光带,3个人工湖泊,4个生态公园依次建起,园区的生产生活都与优美的环境相伴。“最开始来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土泥地,什么都没有,吃饭都要走很远,现在真的变好很多,干净的食堂和员工宿舍,饭后还可以在公园散步,还有新建的影院和KTV。”在园区工作的陈小姐向我们如是介绍。完善的配套设施为园区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的创新与普及,极大地改变了园区的面貌。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战略,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近年来,园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电子商务+实体商贸+物流配送”的融合联动,打造出了多功能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区。新兴产业不仅仅涉及的是行业本身,它还是带动其他行业陆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锁链”,这也是打造一个国家级综合性园区所应该具备的。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和谐共赢,全力打造园区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郴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未来所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