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今日华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今日华兴
 

2015年5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兴农机为“中国制造2025”作注脚

来源:中国企业报  

华兴农机为“中国制造2025”作注脚

华兴农机,成建制直奔“2025”(上接第十五版)变身为服务型制造商

经过对国内蔬菜种植模式研究之后,华兴农机在产品研发方向上确定要实现蔬菜生产“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他们把大规模种植按生产流程分成育苗、起垄、移栽、肥水、收获几个部分,在吸收国外同类产品的基础上,研制了更适合国内种植模式的具有育苗、作畦、移栽以及田间管理的除草、施肥、喷药、收获等全程露天作业机械,做到了“起垄宽高能调、移栽株距可控”。

既然是全程机械化,就得完成“从种到收”,不仅具有作业的连贯性,农机具还要有通用性。如果仅从产品本身上做到农机农艺融合充其量只成功了一半,如果不能制定统一的作业标准,蔬菜种植的全程机械化很可能就是设备制造商的一厢情愿。华兴农机一方面联合国内科研院所,更新蔬菜种植机械的生产理论,另一方面专门根据我国蔬菜生产的不同作物,开展细分研究,形成叶菜类、球茎类、果蔬类作业指导书,形成符合我国蔬菜生产实际,农机生产和农艺种植都认可的“种植体系”。

“做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就要在合作社、种植园、种植大户率先推广。”农装事业部总经理邵江华认为,在对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推广上,如果从一家一户做起,则很难推开。因此,华兴农机把这套机械装备用于县内的主要蔬菜生产合作社,并与中农富通等国内外知名合作社、园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我国露天蔬菜种植,一举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

除了在大规模上推广总结,对小型种植他们也在积极探索。不仅探索出蔬菜种植的日光塑料大棚的走向问题,还在覆膜的同时,设计铺好滴灌管,以此改变了大水漫灌对水资源造成的浪费。无限逼近智能

华兴农机自2013年以来,已将产品研发目标锁定“智能化设施农业”,并已经成为“智慧农业”的践行者,仅在设施蔬菜农业装备集成项目中就应用了计算机自动化控制、GPS定位系统、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成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耕地、作畦那是地里的技术活,畦子直不直全靠扶犁的“把式”,后来随着拖拉机的应用,方向盘准不准又成了技术活。现在应用GPS定位系统的华兴作畦机,司机不用扶着方向盘,持续作业5000米误差也不会超过两厘米,并且旋耕、作畦一次完成。而另一款工厂化育苗设备,应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育苗中的基质压缩、打孔、切块、精量播种,营养钵提取、装盘等动作自动完成,以每小时完成45000株的育苗速度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效率。

“中国制造2025”不是概念股,企业没有自己核心的东西,没有新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就只是一句空话。只有快人一步,只有“逼”自己主动创新,才能最终实现中国制造的整体创新。

在华兴农装的创新路上,一方面靠“逼”,更重要的方面他们是靠“借”。他们向科研院所借智,与中国农业机械科学院、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山东省农机院等国内农机研究的“权威”结对子,在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他们向中国蔬菜协会寻求指导,在促进行业水平整体升级上找准突破口。在做好“上层构想”的基础上,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华兴农机研发人员深入云贵川渝等省市,泡在那里的沟沟坎坎和田间地头,从旋耕刀具到移栽机的行距和株距进行技术参数的调节,从除草及覆膜的空间大小到起垄尺寸的变化,华兴研发人员以量体裁衣的形式,将农机真正和农艺结合在一起。

正是因为苦逼自己、借人智慧,在市场需求普遍疲软的形势下,华兴农机却赚得盘满钵满,不仅订单一路看涨,而且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一路呈高开高走之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