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产业公司
 

2015年5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Uber分公司接连遭遇调查惊魂
专车具体政策期待落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宋笛

Uber分公司接连遭遇调查惊魂专车具体政策期待落地

对于Uber广州公司被查一事,一位专车方面人士用了“出乎意料”四个字。而这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却实然的出现,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在“五一”前夕广州公司被查的5天后,Uber成都公司也传遭封,经过记者求证,这次只是一次联合调查,并非所传的“查封”。

尽管如此,各地政府的逐渐严厉却为专车这一市场带来了一些并不正面的色彩,而更为详尽、确实的政策的出台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窘迫的现状。

地方政府监管力度突增 “五一”前夕,广州市工商、交委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以“未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和“组织不具备营业资质的私人车辆从事经营活动”两个理由对Uber广州公司进行了查封。

而在质疑、支持、猜测的舆论声中,5月6日,Uber成都公司也遭到了多个部门的“拜访”,甚至有消息称成都公司一样遭到了查封。

事态的发展似乎并未走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据记者了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成都公司与广州公司情况并不相同,并非查封,而是一次联合调查。

接连遭到厄运的Uber尚未表明态度,只是表示这两起事件并不会影响优步的正常使用,公司也正在积极地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

对于这整个事件,一位业内人士用了“出乎意料”四个字形容,他的解释是“现在的政策环境是各地政府都持低调态度,没人愿意出头,但广州交委这一次的活动确实是出乎意料”。

有了第一例和第二例,其他地方的相关部门也开始有了动作。5月5日,滴滴打车接到了武汉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处的一份函件,函中提醒滴滴打车应及时对平台上“非法运营”的车辆进行清理。

尽管这一函件从措辞到内容的严厉程度相较于对Uber广州公司的查封而言,无疑可以称得上“春风拂面”,但对于专车公司而言也并非是可以忽略的压力。

人民优步定价成难题

Uber广州公司被查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更多的讨论集中在专车与政策、创新行业与传统行业的博弈之中,而有关于这次查封本身的一些细节却被忽略。

“据我的了解,Uber此次的事件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在广州公司的检查中,主要职权部门是工商部门,而主要原因集中在Uber广州公司的注册手续不完善。还有一些原因是Uber推出的人民优步业务不提供发票,而成本核算等也很难确定,导致纳税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向记者分析道。

Uber在推出人民优步这款业务时,称人民优步为“惠及更多司机与乘客的公益拼车服务”,以此希望规避掉相关的政策风险。

而从目前的情况而言,Uber这一做法实际上并未能真正起到完全规避风险的作用。“人民优步在推出后,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优惠力度,但就是这一力度使得专车和出租车之间的价格界限模糊了,对出租车市场可能是种冲击,这也是优步面临的问题之一。”相关人士表示。

实际上,在广州公司被查后的第四天,优步就缩小了原有的优惠力度,上海地区的业务由原有的8折优惠变为8.8折优惠。

专车软件们如何自救?

在Uber被查的原因中,相关手续的缺乏并不是专车们普遍面临的问题,而“组织不具备营业资质的私人车辆从事经营活动”一条则是整个专车市场不得不寻求变化以规避政策风险的原因。

“交通部领导多次视察过滴滴北京总部,目前滴滴也正在尝试,希望通过更多的渠道方式来实现共享经济的发展。”滴滴方面这样回复《中国企业报》记者询问有关政策压力的问题。

这样一个略显官方的答案中却透露出目前专车们正在做的事情,即“通过更多的方式来实现专车理念中所倡导的共享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在1月8日交通部明确表态后,各个专车公司都开始进行调整,在将平台内社会车辆挂靠至租车平台这种“传统办法”以外,一些新的办法也在不断地出现。

“我们在交通部明确表达态度后,已经开始了一些方法上的调整。比如加强和上游租车市场的合作,严控后续车辆的来源。希望能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寻找到新的专车运营之路。”易到GR总监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在另一方面,易到展开了和奇瑞的合作,希望借此建立起类似于car2go的新能源车辆共享模式。“目前的租车市场车辆审批也并不容易,我们还在探索更多的方法,希望能够真正实现共享出行。”易到GR总监表示。

对于专车而言,自身的改进一直在进行,而对于政策的期待也从未停止。据记者了解,目前知名的几家专车公司都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调研,主动提供一些专车发展的最新情况以供研究,希望有关专车的详细政策能够最终落定。

“比严厉的政策更可怕的是没有明确的政策,现在交通部也在持续地研究这一新的市场,相关的政策可能会在年底出台,而后续的地方政策也会逐步落地。”业内人士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