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对接资本市场仍存鸿沟期货期权优势待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虹
“三农”对接资本市场仍存鸿沟期货期权优势待挖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近期表示,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服务“三农”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期货期权品种上市机制,研究推出更多涉农期货品种,做好农产品期货期权试点工作。不过,《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国内市场化程度较低,抑制了相关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企业呼吁政府减少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充分发挥自动调节功能。2000多家上市公司“三农”企业仅百余家
姜洋表示,证监会将全面加强资本市场与现代农业的对接,做好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服务“三农”的力度、不断增加符合“三农”特色的金融服务供给、促进农业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水平等四方面重点工作。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4年底,新三板涉农企业共计80家,占全市场的5.46%。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属于农林牧渔类企业41家,占比1.58%,其中主板21家、中小板14家、创业板6家。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涉及“三农”概念的农林牧渔上市公司仅仅100余家,这两个关键数字深刻说明了“三农”在资本市场方面需求与现实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若将“三农”与资金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能为“三农”提供融资渠道,而且“三农”的发展也能为资本市场带来机遇。
“成功上市的确对企业长远发展起到很好的帮助。”国内某上市农企内部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企业通过上市顺利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同时使得企业形象和知名度都明显提高,市场拓展能力也得到增强。但是也要看到,农业企业上市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企业难度更大,因为农业本身是一个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收益低的行业。而且很多上市标准是针对于工业企业等做的考量标准,并不适用于农企。希望国家在这方面能够给予想上市的农企相应帮助。企业呼吁政府减少市场干预
姜洋指出,将进一步完善期货期权品种上市机制,研究推出更多涉农期货品种,做好农产品期货期权试点工作,推动取消对产业客户入市交易的不必要限制。
有业内人士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需要政府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市场的事情让市场去解决,如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应取消不允许国有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行规”,要鼓励农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经营风险。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比较大,假如能通过期货的远期合同提前把产品卖出去,或者提前把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买进来,就可以锁定风险。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期货期权品种还较少,市场相对不发达。证监会此举是进一步想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不过这些措施实施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
对于农产品期货市场,顺鑫农业内部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农产品具有产量大、价格波动大的特点,因此企业有避险需求。但是国内市场化程度较低,抑制了相关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建议政府应该减少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充分发挥自动调节功能。此外,取消对产业客户入市交易的相关限制,将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中小型农企可间接接触资本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登陆资本市场的涉农企业,一般都是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较少。国家需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这类企业与资本市场顺利对接。
对此,某农资公司总经理对记者表示,对于我们规模较小的农业企业来说,上市是比较遥远的事情,资本市场也较为陌生。小微农企如果想要做大做强成功上市,还需要政府引导,证监机构辅导帮助,还需要相关专家和中介机构与企业对接,这样企业上市步伐才更快些。
李慧勇表示,中小型农企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具体形式也不一定只有上市融资。国内农业并不完全适合大而集中的生产方式,而且大型企业也不能事必躬亲,龙头企业更多的是在一个产业链条中发挥一个带头作用。比如通过输出技术,输出管理经验,通过签订包销合同,都可以直接支持小微企业。即可以形成一个产业链条,由龙头企业到分包,再到最终端的养殖。
李慧勇举例说,有些有技术的希望产业化的中小型企业可以联手大型企业,间接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其价值,而且企业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吸引社会资本,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投资的问题了;另外,中小型企业中一些拥有专利技术的专家,还可以通过拥有的专利产权来入股上市大型企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