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8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8版            中国园区
 

2015年4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其中一些地方的文化产业园长期习惯于利用利好政策来圈地。
  专家呼吁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统筹规划,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明确发展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成都绘就文创品牌样本

助力文化产业园“提档加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周净

助力文化产业园“提档加速”成都绘就文创品牌样本

要真正撬动“新未来”,成都敏锐地选择了一个未来知识经济的核心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杠杆。4月18日,由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编制的全国文化创意产业首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2014成都创意设计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在北京向社会公开发布。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玉珠指出,该报告历时8个月,六易其稿最终完成,在国内具有示范性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文化园区设计规划等进行自我完善与提升,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多数园区尚处于胚胎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及行业集聚的加速,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势头强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超过500家,催生了一批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创意产业园区。截至2015年1季度,文化创意产业园中产业型数量为537座,占比为27.6%;混合型数量为1097座,占比为56.4%;艺术型数量为82座,占比为4.2%;休闲娱乐型数量为111座,占比为5.7%;地方特色型数量为117座,占比为6.0%。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载体和依托。由于创意产业园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胚胎期,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积极兴建文化产业园区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衍生了发展理念不科学、规划定位不合理、集聚效应不明显、创新能力不显著等问题。对此,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刘瑛指出,对文化产业园的品牌管理及品牌管理价值评估,可以测出园区的个性定位、管理架构、商业模式是否符合其品牌价值的表达,可以一目了然地认知其品牌管理状况和存在价值。“有一些文化产业园是没有价值追求的,是跟风建设的,是经济利益为导向建设的房地产项目;有些文化价值没有被开发出来,致使一些文化产业园存在风险。”

其中一些地方的文化产业园长期习惯于利用利好政策来圈地,然后卖地、租地的盈利模式不仅广受诟病,同时也在显现出“坐吃山空”的窘境。虽然专家一直在呼吁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统筹规划,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明确发展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但表现佳者不多。

从“无中生有”

到“涅槃重生”

调查发现,蓝顶艺术基地、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园、东郊记忆产业园、东村文化产业功能区,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成都开枝散叶,以重大项目领军,带动城市文创产业的整体跨越式发展,成都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发展模式,绘就了文化产业园依托品牌“提档加速”的样本。

文化创意产业在成都的一些角落、老旧厂房里“无中生有”,用创意让这些角落和老旧厂房再次“涅槃重生”。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红星路一段35号,原是一处闲置的印刷厂。经过一番改造和修葺,被打造成中国西部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红星路35号”,现在这里已如磁场般吸引了国内数十家高端设计企业入驻。在工业设计领域声名鹊起之后,“红星路35号”再次华丽升级。2012年8月,西南地区首个以广告与传媒等上下游产业相融合的特色产业链式聚集园区———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挂牌。如今“红星路35号”不但成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标志性建筑符号,还成了成都创意达人的大本营和文化产业的点子市场。预计在未来5年,园区将集聚上千家广告企业及关联企业,建设10栋广告专业楼宇,培养5000名以上广告专业人才,带动当地就业10万人以上,区域广告及关联产业经营额超过100亿元。

除了“红星路35号”,越来越多功能各异、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功能区在成都风生水起。“东郊记忆”是以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为基础,打造以数字音乐、网络音乐产业为核心,聚集多消费端类型产业,同时能承载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东郊记忆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园区。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创意经济研究学者尹宏表示,作为成都文化产业的破题之作,从印刷厂旧址到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再至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的演进之路,充分印证了成都利用重大项目带动成都文创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已经充分昭示文创产业对促进成都城市产业结构内涵式升级、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功能的转型方面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