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全球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4版            全球化
 

2015年4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亚投行与金砖银行
正引领全球金融秩序变革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时飞

亚投行与金砖银行正引领全球金融秩序变革

截至2015年4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经增至57个,包括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在内的G8成员国已经成为这一组织的意向创始成员国,亚太地区的重要经济力量韩国、印度等赫然在列。在既有的国际金融秩序中,亚投行已经不是一个概念股,而是演化为一个活生生的实体呼之欲出。与此同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金砖银行”)自2012年提出其概念以来,已经进入了实质运作的阶段。无论既有的国际金融秩序对其持有怎样的眼光,亚投行和金砖银行即将对国际金融秩序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亚投行和金砖银行均源于中国首倡,是中国首次在全球金融领域领头干的第一件大事,它们之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意义不言而喻。既有的国际金融秩序已经运行长达几十年,这一期间,由于其主导权主要握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大国手中,其运行方式和运行理念主要体现了西方主要大国的政治经济利益结构。也因此,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主要代表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充分发挥其对西方主要市场体系的资源整合功能和市场服务功能的同时,对非西方世界,尤其是那些与其制度认同有着重要分歧的国家地区却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在这样的催化机制作用下,国际经济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区域落差,也由此影响到了国际政治秩序。

时至今日,亚投行和金砖银行均有着相同的理念,那就是为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国家以及金砖五国提供其发展经济、改善国民收入、稳定地区政治社会秩序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中国一手主导的亚投行,在充分吸纳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过程中,放弃了一票否决权这种原有的国际金融秩序中一些国家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一种全新的大国姿态。而金砖银行所秉持的强化金砖国家的金融互助和扶持理念,对国际金融结算体系所产生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小觑。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所引发的“鲇鱼效应”,对于深化国际金融秩序的治理结构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示范作用。

不仅如此,现代国际秩序的总体性构成中必然蕴含着金融秩序,通过引领金融秩序的变革,亚投行和金砖银行对于当今以和平发展为主轴的国际秩序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是在充分尊重既有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之上而创设的。它秉持化蛹为蝶的蜕变效应,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秩序的固有缝隙,缝合而不是撕裂原有的全球金融秩序的断裂之处。这种以和平发展、多边共赢为核心理念的金融秩序,无疑会极大程度地促成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更趋向稳定。

其次,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亚洲主要国家在全球金融、经济秩序中的亦步亦趋地跟从地位。亚洲地区在近代以来的落后状况以及学习姿态,将随着亚投行和金砖银行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所将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成功而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国际金融秩序主要由欧美主要大国一手主导的局面将会破冰。而如果亚投行和金砖银行在整合亚洲地区以及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区域大国的金融优势方面形成引领者的角色的话,则以今日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来看,亚洲人主导国际金融秩序在未来数十年中将不会是痴人说梦。

再次,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将改变既有的国际金融秩序中浓厚的意识形态壁垒。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在西方世界相对于东方世界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过去一百多年西方世界的比较制度优势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上的意蒂牢结,进而使得国际金融体系也带上了意识形态的高帽子。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亚洲开发银行为主要代表的国际金融主导者,在对那些非其意识形态系统中的被援助国提供金融援助的时候,往往会附加有意识形态条款。但正如耶鲁大学的蔡美儿所深刻指出的那样,忽视了受援对象自身的重要性的国际金融支撑体系,往往导致被援助国的国内矛盾进一步加剧,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国际问题。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力主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共同发展为核心原则,驱动不同国家放弃意识形态的争议,对于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运作逻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巨大补充,也因此可以说是对既有的金融秩序形成了重要的变革因子。

无疑,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已经成为对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塑角色,但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领导力和体现为国内制度建设的软实力是否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吸附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妨说,亚投行和金砖国家银行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变革力量,呈现的正是中国是如何超越既有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局限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