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5年4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能手机的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参与各方除了不断刷新价格底线,在高端市场似乎不愿也难以多投入,于是国产手机打出“生态”的幌子,一是借生态概念赚取市场关注度,但更多的似乎想借此征战资本市场。

国产手机热炒“生态”难掩创新短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安妮

国产手机热炒“生态”难掩创新短板

当贾跃亭借“炮轰苹果”完成一次疑似炒作后,乐视终于推出号称“首个生态品牌”的超级手机。按照贾跃亭的说法,在生态系统内,乐视的触角延伸至智能手机、电视、影视业等各个领域。

事实上,除了乐视,其他厂商也都开始玩生态。TCL集团强调了其智能+互联网的“双加”战略,构建自己的开放生态体系;小米作为生态的大玩家,雷军的生态构架是一面拓展小米产品线,一面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投资并购;而联想、TCL、魅族、中兴、华为等传统手机企业,在寻求转型过程中,在宣传上都拿苹果和三星为目标;在手法上都将物联网作为方向,整合上下游,构建新生态。“这年头,你不玩生态就OUT了!”IT评论员孙永杰曾著文感叹道:“生态”一词几乎要被用滥了,就连一些初创企业,在发布一些新品时也不忘打起生态旗号。为此相关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国内厂商跟风打出“生态”牌,实际上是转移消费者及投资者的视线,最终的目的是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尽管厂商“痴迷”于构建生态,但残酷的现实是,生态不是你想建就能建的,很多企业甚至根本不理解生态究竟是什么,这让市场变得异常浮躁。

简单来说,生态系统,往往又被称为生态链或闭环,是指厂商自身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能力,或通过产业链上某核心链条的掌控而拥有较高的话语权,体现在实际运营中,就是“以我为主”。但是,了解和熟悉智能手机产业的业内知道,当前,在智能手机产业中,最挣钱或者说能够放在台面上说挣钱的企业,除了苹果就是三星。国产手机既然言必称生态,既然对苹果和三星言必呲之,那么就以生态的名义,做个行业比较吧。

这两家企业,无论是从我们企业主观设置的竞争对手,还是客观所处的产业范畴,都是不可回避的。先从苹果整个营收和利润的来源看,硬件占据了其90%以上的份额。所谓的生态,给苹果带来的营收和利润充其量在10%左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生态就不重要,至少让人认为,在苹果商业循环中,生态其实是为硬件服务的,生态本身给苹果带来的营收和利润微乎其微。而国内目前某些“生态恋”企业与此截然相反,按照他们说的,不指望手机硬件本身挣钱,而是以硬件做支撑,赚的是生态钱。

再说三星。虽说现在的三星在市场上出现颓势,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手机硬件败给了iPhone硬件的品质,二是性价比输给中国手机,与业内所谓的三星缺乏生态系统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点通过今年三星新近发布的GalaxyS6和GalaxyS6Edge受热捧,预订量目前已经超过2000万部也得到了证明。

生态构建的另一种模式典型代表则是亚马逊,亚马逊推出小尺寸平板之时,与苹果打起价格战,以零利润+内容服务收费的模式暂时占据了一席之地,只不过随后平板市场趋向饱和,智能手机战略失误,致使亚马逊的生态体系受挫。

通过上述分析看出,既然手机硬件本身能够带来巨大的营收和利润,为何国产手机业却羞于谈这些?而对所谓生态,他们从亚马逊失利中又能吸取多少教训?

当下,智能手机市场已是一片红海,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参与各方在价格战中一次又一次刷新底线,大多厂商往往陷入增量不增收,甚至赔钱赚吆喝,品牌形象及品牌溢价能力有限,高端市场难突破,由此以生态为幌子,借助生态概念赚取关注度。

正是由于上述创新力的缺乏,为了能够博得投资人及用户的认可,不指望手机本身挣钱,而是通过服务和应用挣钱的“生态”,就成为了极好的借口,混淆用户对于手机硬件优劣的认识。尤其是对于投资人,谁都知道,建立生态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让人想到,做生态其实有利于获得资本的长期关注。至于未来能否成为营收和利润主力,“那是未来的事”。从目前恋“生态”的厂商看,多数的营收还是来自手机硬件本身,至于利润率,大家心知肚明,总之还没有显示出“生态”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品牌推进中心市场总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