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国企扩张的国家经济安全风险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警惕大国企扩张的国家经济安全风险
南北“两车”的合并,产生了全球轨道车辆领域的巨无霸。据传,还将有更多大块头的央企会以“两车”为样本进行新的重组。在民企老板“跑路”现象向更大范围扩展,外商撤资案例不断增加的状况下,国有企业似乎正在一路高歌向前挺进。但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的风险却也不容忽视,甚至正面临着上一轮国企破产潮以来的最大困境。部分国企成为经济低迷的代表
从区域上看,国有企业比重高的东北地区,经济指标基本上都处在垫底水平,“官本位”的体制病压抑经济活力。尽管民企老板“跑路”多发生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但2014年经济增速下滑最明显的却是东北三省。2014年,辽宁、黑龙江、吉林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8%、5.6%、6.5%,分别位居全国倒数第三、第二、第五位,东北三省集体表现,可以明确说是“不及格”。2015年开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依然延续去年的颓势。1—2月,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4.5%,增速为全国倒数第一,吉林、黑龙江则分别列全国第23、28位。国有企业比重过高,经济发展缺乏弹性和活力,是造成东北经济增速断崖式下跌的内在原因。
从行业上看,煤炭、钢铁等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很多都出现了全行业性的亏损。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15年1—2月,钢协会员企业亏损33.54亿元,亏损面为52.48%,比上年同期扩大1.98个百分点。煤炭行业的情况更为严峻,数据显示,2015年1—2月,协会重点联系的90家大型企业亏损131亿元(去年同期利润112亿元),亏损面80%以上。在过去10多年中,国有企业一方面创造增长速度上的奇迹,另一方面规模式扩张的增长方式,也埋下了产能严重过剩的隐患,现在国有企业正在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占用了大量廉价资源,但在运营效率上却明显低于非国有企业,内涵式增长的机制并没有形成。国有企业不但可以用比市场价更低的成本获得土地和资金,而且在项目审批、政策优惠方面,也有着民营企业所无法获得的便利。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收益却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4715.3亿元,增长3.3%,和上一年相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下降5.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9.5%;私营企业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25.2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74.8元、私营企业为197.9元。无论是效率指标还是效益指标,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都有很大的差距,并且这个差距正在拉大。国企好日子:甩包袱和铺摊子
激进式的扩张和超额的福利,制造了国企繁荣的假象。在2014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上,有100家中国企业上榜,这其中有92家是国有企业。这样一个数字,让全球都感受到中国国有企业的强大能量。而国有企业的高薪酬、高福利,更是让国企成了职场人羡慕的地方。大量的青年才俊都以能够进入国企工作为荣。
国有企业的好日子开始于第一轮国企破产潮之后。在1985年启动的国企破产改革中,国有企业把数千万“下岗”人员推向了社会,把巨额的亏损和负债甩给了政府和银行,开始了轻装上阵。那个时期的国有企业非但没有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反而给政府社会留下了巨大的包袱,包括“下岗”人员安置和养老问题的后遗症至今依然是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难题。
在2008年以后的激进型政策中,国有企业扮演了大干快上的主角。特别是财大气粗的中央企业,由于更容易通过项目审批,并为地方带去大笔的投资,成了被各地方政府疯抢的“唐僧肉”。大批兼并收购地方企业,快速投资建设新的项目,“铺摊子”成了某些央企冲击世界500强目标的主要手段。蒋洁敏担任国资委主任期间,曾高调强令央企的利润增长不能低于10%,对于大部分央企而言,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是加速并购,要么就是做假账。(下转第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