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5年4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北再振兴
需调整好“政策心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宋笛

东北再振兴需调整好“政策心态”

东北地区新一轮的振兴计划随着李克强总理的视察又一次进入大众视线。

对于国有企业占比超过50%的东北地区而言,实现国有企业的改革则应该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再振兴的重头戏,而调整好“政策心态”则应该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再振兴的重中之重。

调整政策心态并非指东北振兴可以不依赖政策的支持。实际上,对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史稍加梳理就可以发现政策与东北地区经济和当地国有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三省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也享受着政策倾斜所带来的种种益处———在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高达52个项目被部署在东北三省。在这一期间,沈阳机床厂、鞍钢、长春一汽等大型国有企业相继诞生。

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策向沿海经济开发区倾斜,东北原有的政策优势逐步抹平,随之而来的国有企业改革也让众多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思维中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发展乏力。

从2003年提出的振兴东北计划则为东北带来了又一个阶段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也曾有《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等措施出台,在政策的驱动下东北也确实一度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在这十年中东北经济年均增长1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相关央企在东北地区固定投资总额高达19.5万亿元,推动了东北振兴计划。

对于东北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与政策关联度如此之高的区域,指望短时间内摆脱“政策依赖”显然并不现实。“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东北地区的再振兴依然需要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合理的长期规划。

然而,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政策并不是万试万灵的“神药”,对政策的无节制期待并不能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相反,则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关键在于,东北地区和当地国有企业应该做好何种准备,以承接政策的逐步落地。李克强总理此次视察中曾明确指出“政策千条万条,不干就等于‘白条’”,“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政策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但现在的问题是,去年批给的土地,70%仍然处于闲置状态”,总理的言论直切东北地区的经济问题症结所在———承接政策的能力。

这种能力欠缺的原因除一些地方官员懒政、庸政的心态外,也来源于政策方式的变化———目前的政策方式正逐渐从过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包大揽,对国企的直接命令改变为通过更为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推动———而这一变化并未被东北地区的政府和国企完全适应。

这种差误式的政策期待必然会导致地方政府和相关国企对于政策的落地措施准备不完善,对于政策的隐形优势挖掘不充分,而在这一情况之下,十分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可能只有五分的实际发展,这种情形不能不称之为“政策浪费”。

在期待更多有利政策之前,调整好自身的“政策心态”,做好政策承接准备工作无疑是目前东北地区政府人员和国企首先要做的事情。

在此次李克强总理视察后仅4天沈阳市就召开了相关落实工作会,可以被视作一个积极的改变,然而更多、更落地、更切实、更市场的落地政策也应该在未来逐渐被看到。

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颇深的地区,东北地区要实现振兴政策必然不能缺位,同样不能缺位的还有更加良好的“政策心态”。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