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汽车旅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汽车旅游
 

2015年4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SUV逆袭:自主品牌的独角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谢育辰

SUV逆袭:自主品牌的独角戏

东风风行景逸一直被归分为MPV阵营,销量排在行业前五名。就在上个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乘联会联手给景逸换了“名片”,将其从MPV阵营升级到SUV阵营,景逸险些跌出前十,不难看出,处在风口的SUV市场已经火药味十足。

进入四月份,自主品牌也驶入了回暖期。今年以来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最新销量数字显示,上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1.9万辆,同比增长21.25%,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4.29个百分点。在第二届中经SUV论坛上,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告诉记者,数字增长是由于自主品牌在SUV市场上多点开花。一时间,自主品牌SUV赶超合资的声音层出不穷,随着轿车阵营的失守,SUV能否成为自主品牌的救命稻草?

前十名自主品牌占八成

新年长假过后,自主品牌一扫去年市场份额12连降的阴霾,增速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在这其中,SUV车型犹如一剂强心针,让自主品牌有望重回2013年的“幸福时光”。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高级经济师徐长明在论坛发言时对外界表示,随着中国人均GDP不断增值,中国汽车消费升级的趋势加强,购买力不断提高、重面子的消费偏好和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都在助推国内SUV的消费热潮。

第一季度,SUV销量保持持续“高烧”,累计48.8%的同比增速,42万多辆的增量,在乘用车增速整体放缓的环境下可谓一枝独秀。其中,自主品牌更是当之不愧的“黑马”,长城哈弗H2和H6、江淮瑞风、长安CS75垄断了SUV市场前四位,并且前十名中自主品牌占了八成。凭借SUV市场的火热,自主品牌逐步摆脱了长城一家独大的尴尬局面,不断刷新各自的“最好成绩”。比如,江淮仅依靠瑞风S3就创造出月销超过2万的纪录。

面对自主品牌的崛起,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主要是因为两者对SUV潮流把控的差异性,由于消费升级和合资品牌在A级市场客户黏性能力不强,导致自主品牌SUV分流了合资A级中低端轿车的市场份额。

趁热打铁,SUV市场当然也成为自主车企深耕的主要目标。近日,出现在中国劳伦斯世界体育颁奖典礼上的“卷福”康伯巴奇,来华的第一站就是为上汽自主品牌MG锐腾SUV“站台”,自主品牌SUV首次聘请国际巨星代言。产品推陈出新上,SUV车型仍是整车厂主攻的重点。在绅宝X65上市会上,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今年将是企业的SUV年,仅北汽一家就将会推出三款新车。

大型豪华SUV市场缺失

“当‘中国大妈’买菜都在谈论股票时,或许将是入股最危险的时候。”一位市场人士如此形容眼下的SUV市场。

中国SUV市场增长空间还有多大,一直是业内讨论的话题。特恩斯新华信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2015年SUV市场趋势调查报告”中披露,随着SUV市场持续井喷,2014年SUV市场份额已达到23%,紧随美国市场的31.7%。由于中国市场严格限制皮卡车型,所以SUV还将拥有更多的需求空间。

看似一片蓝海的市场,却暴露出自主品牌在SUV市场的发展瓶颈。一直致力SUV领域研发的长城,在近日发布的公告中指出,H8已达到上市条件,在采埃孚股份公司密切配合下,长城公司对哈弗H8进行反复分析、匹配及验证,最终其在高速工况下,传动系统存在敲击音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自2013年自主品牌第一款豪华SUV哈弗H8高调亮相至今,历经了两次“回炉”,这也客观反映出我国自主阵营在大型豪华SUV车型上的产品缺失和发展困局。

汽车专家封世明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自主品牌SUV的发展路径几乎分为三类。绝大多数车企都是沿用企业内部A级车平台,在之基础上改造成为小型SUV;还有一些企业是购买第三方提供的车型和平台,采用集成打造的模式;少数企业是重新开发SUV平台,坚持相对正向的研发。

在成本控制和短期收益上来看,自主品牌往往倾向于前者“短平快”的打法,这也导致市场上的产品主力基本全都集中在中小型SUV领域。而另一方面,价格平民化是合资车企主攻市场的惯用伎俩,并且已经渗透到中高端SUV领域,以刚刚上市的大型SUV汉兰达为例,最低价格已经下探至25万元以下,封世明预测接下来SUV这片蓝海将上演一场市场淘汰赛。

此外,随着一二线限购城市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的购车预算,消费升级俨然已经成为趋势。据新华信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由于我国“432式”的家庭结构,31%的SUV用户会选择7座大型SUV,而这恰巧是自主品牌的短板,现在为自主品牌叫好还为时过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