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元改造资金利好“高性价”钢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金骐
万亿元改造资金利好“高性价”钢构
当我国的棚改住房建设进入“提速”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又通过抵押补充贷款,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1万亿元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额度。分析人士认为,政府对棚户区改造的重视程度、资金和政策的宽松,将为钢构生产等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机遇。
钱要用在“刀刃”上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棚户区改造的建造成本、动迁成本已大大提高,棚改资金压力愈发凸显。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累计债务明显加重,后续融资能力受到考验的情况下,筹集棚改资金困难重重。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显示,我国有约4.3亿家庭户,平均每户3.02人。由此推算,为完成惠及1亿人的棚户区住房安置,我国至少需要改造3330万户以上的居民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资金少、任务重,棚改工作如今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央行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资金,政策力度的持续升温也从侧面反映出上述棚户区改造的巨大压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日前表示,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棚改“输血”固然重要,但还要追求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把钱用在“刀刃”上。
然而,当前建筑行业早已走出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红利期,建筑周期长、用人成本高已将相关企业逼入进退维谷的凶险之地,而这样难啃的“硬骨头”,也是解决资金用在“刀刃”上的关键所在。
“绿”建材进入视野
“何为‘刀刃’?简单地说就是花小钱办大事。”华兴钢构公司总经理张在勇向记者表示,跟传统的建材和建筑方式相比,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建筑工业化,不但施工不受季节影响,施工周期只是目前钢筋混凝土的30%—50%,而且所用的材料绿色、节能、环保,人们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例如前不久报道的长沙一栋57层的高楼,只用了19天就建设完成。
张在勇说的虽然是公共建筑,但在民用建筑上,钢构同样大有用武之地。正是在此情况下,业内公认的“多、快、好、省”的钢结构建筑,再一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据悉,钢结构建筑由于自重轻,基础造价低,建造速度快,可早日建成投产,综合经济效益大大优于混凝土结构建筑。由于所有构件均在工厂预制完成,现场只需简单“搭积木”。在这方面,以杭萧钢构自主研发的“钢管束组合结构住宅体系”为例,利用“钢管束”技术体系,建造一栋30层的钢结构住宅,75天就能将主体架构搭完并封顶。随后在楼层施工进行时,从第七层开始,第一层就可以开始简单装修,从第十层开始,第一层就可以开始精装修,依次逐层推进。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压缩了施工人员数量,只需操作机器,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钢构的叠加效益
有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常规房地产公司银行贷款受控的情况下,利用钢构进行示范工程和保障房建设,将带来可观的示范效应、社会效应、政策效应。如争取10个亿的贷款,银行基准利率6%的年利息与一般基金、信托、保险等融资渠道15%的年利息相比,每年可减少资金成本9000万,相当于每年直接增加利润9000万。
“钢结构住宅项目建设周期短、投资周期短,可充分发挥央行资金额度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上的支撑作用,也带动了企业的链式发展。”张在勇告诉记者,国内不少钢结构企业已先后在棚户区改造方面提供支持。
据悉,杭萧钢构已在新疆承建乌鲁木齐天山区巴哈尔路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和沙依巴克区青峰路13#楼等棚户区改造项目。
缩短开发周期,增大资金利用率,让居民早日“出棚进楼”,都属于“看得见”的账本;而在钢结构等绿色建筑后方,还有一本“看不见”的环保账本。“钢结构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能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所获的多重收益不一定都体现在数字上。”张在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