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调查
 

2015年4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二批自贸区挂牌在即企业提前布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凌林

第二批自贸区挂牌在即企业提前布局

第二批自贸区的挂牌时间仍然是个未知数。之前媒体对于挂牌时间有几次预测,最后证明都是误报。

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津闽粤自贸区总体方案,外界预测自贸区的挂牌时间将提速,但直到现在“靴子”还未落地。

挂牌倒计时

“具体什么时候挂牌还不好说。”一名自贸区官员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现在自贸区的总体方案中央已经确定下来,就差商务部这一“关”了,各自贸区方案最后由商务部公布。

但这并不影响自贸区的准备工作。记者从天津自贸区管委会了解到,目前,天津自贸区三个片区的行政许可服务大厅新建改造工作已经完成。

中心商务片区综合服务大厅负责人徐斐告诉记者,该片区的行政许可服务大厅占地5800平方米,设有窗口59个,提供一站式服务,如涉及税务的业务都能在这里实现一站式办理。“自贸区的前期工作都已经准备就绪,只要挂牌就可以正式开张了”。

一位企业办事人员对记者说,大厅内的一站式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省去了很多麻烦。

业内人士表示,参考上海自贸区2013年9月的挂牌流程,津闽粤自贸区应该会在挂牌前发布各自的总体方案,扩区后的上海自贸区同样可能在挂牌前发布深化改革开放方案。

据了解,福建自贸区将在挂牌当天同步发布各片区“标志性改革措施”;广东自贸区将在挂牌当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片区的特点和相应政策;天津方面也在准备开自贸区政策解读会。

四大自贸区

用同一张负面清单

在功能定位上,四大自贸区也均有明确的定位和当地特色。

与已经试点了一年多的上海自贸区不同,自贸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对于粤闽津三地而言,是全新的课题,三地也力争将自贸区做出当地特色,在某个领域开辟出改革的新路径。

天津自贸区作为北方首个自贸区,其定位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展方向是融资租赁、贸易便利化、发展高端制造业。

广东则主要立足于加强大陆与港澳经济的融合。以发展金融创新为方向,在投资准入政策、货物贸易便利化措施、扩大服务业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以实现区内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

而福建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区重点是落实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目标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物流枢纽。

在新常态之下,我国需要高水平的开放、高质量的发展和高标准的改革。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自贸区所要面对的是新常态下进行的新一轮体制创新的先行先试。

在体制创新上,最受关注的是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将使用同一张负面清单,目前该清单正在由国家相关部委制定。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四个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应该是统一的。因为政策的统一性可以使规章制度规范透明,规避歧视化和歧义性的政策,统一的负面清单,有利于未来的可复制,而且可以让自贸区在政策管理方面处于同一起跑线,形成多个自贸区的良性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企业布局抢占先机

日前,总投资额近40亿元的10个大项目在天津自贸区机场片区的保税区举行集体签约仪式,签约企业中包括中国中丝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海运集团等“国字号”企业。

今年以来,天津港保税区吸引了一批先进制造和高端服务业项目落户。仅一季度,该区新增注册各类市场主体819户,其中内资注册63.4亿元,外资注册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

自贸区的聚集效应让人们对新自贸区的建设充满了期待,在自贸区政策红利下,让不少企业以及投资人士热血沸腾,以总部、金融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纷至沓来,提前在自贸区布局,抢占先机。

同时,自贸区的集聚效应将吸引各种大中小微型企业向自贸区聚集,成为企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纽带,自贸区建设激发了社会投资创业热情。

天津中心商务片区综合服务大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自贸区具体政策方案没有出来,但综合服务大厅“人头攒动”,来咨询、备案的企业很多,显然企业希望抓住自贸区政策红利带来的商机。

“所谓春暖花开鸭先知。我们作为本地企业能最先感觉到自贸区带来的利好。”江西赣商联合总会常务副会长王辉中告诉记者,自贸区的金融租赁、贸易便利化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好。“如金融方面最直接的利好是可以在国外融资,成本很低,利率只有4.5左右,大大低于国内融资成本。天津在金融租赁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面,占全国份额的90%以上”。

而贸易便利化是自贸区的重要特征,贸易便利化必将减少通关时间,从而降低货物成本,最终拉低进口商品的价格。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