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的动力相当微弱,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关键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者,政府是发展环境的重要创造者,必须上下统一,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抢抓发展机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毛伟明
实施创新驱动抢抓发展机遇
创新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历史经验表明,没有国际一流的管理水平,就不可能造就国际一流的发展和企业,先进的技术只有和先进的管理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
日本经济在上个世纪的崛起,就与其创造出的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等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密不可分。因此必须把管理和技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的动力相当微弱,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深层次矛盾凸显,产业政策调整已进入攻坚克难、力求突破的新阶段。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和工业的融合呈加速发展之势,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服务化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以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为代表,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谋划部署,企图再次抢抓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抢抓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我国如不及时布局,就会错失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历史机遇。
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中,关键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者,政府是发展环境的重要创造者,必须上下统一,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此机会我提几点意见和建议,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是要贯彻落实制造业强国战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从2010年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个产品品种中,中国已有223个产品品种产量占世界第一,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但是制造业大而不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配套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要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链建设,突破关键技术,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质量监管和自主品牌培育,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安排资金链,最终实现价值链的提升。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是其他“三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不久前我到浙江去进行调研,主要是调研工业经济运行,浙江推出的战略应该说非常有特色,非常有成效,深受企业和企业家的欢迎,取得了很好成效。
示范专项行动,推进智能生产方式,实施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框架方案,培育和发展新型信息消费,夯实智能制造的信息网络技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很多科技型企业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工业链管理、网络精准营销等营销方式,探索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是加强制造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制造整体形象。
品牌已成为各国竞争力的制高点,发达国家利用品牌优势在全球范围强势竞争,获取高额利润。我们将研究部署品牌发展“十三五”规划,组织开展质量标杆活动和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程,促进品牌国际化,树立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现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注重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比如像上海就响亮地提出了“品牌经济”,青岛提出了要打造“品牌城市”,很多有眼光的企业正在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开展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品牌价值,努力创建国际知名品牌。
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工信部作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业务主管部门,将充分发挥贴近市场、贴近产业、贴近企业的优势,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着重在创造环境、营造氛围、加强引导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做文章,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管理,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努力为企业创造更自由的接触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企业是转型升级管理创新的主战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交汇,我们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塑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
(本文系作者在“2015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根据大会速记整理并有所删节、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