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5年3月3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粮董事长宁高宁:
利用全球市场平衡粮食安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鲁扬丁国明

中粮董事长宁高宁:利用全球市场平衡粮食安全

日前,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上,就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平衡粮食资源的观点,引起业内关注。有专家指出,宁高宁能从一个企业家的视角,站在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探讨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使人感受到中国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值得称道。

粮价持续下跌

造成粮食供给危机

2014年世界谷物产量估值提高至25.32亿吨,由于全球谷物供应不断增加,国际粮价已经跌至2010年以来最低点。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欧盟、美国和中国的玉米库存仍在增加,欧盟、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小麦库存也不断增加,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大米库存也处于最高水平。

不过,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目前世界上至少还有38个国家仍处于缺粮的境地,其中非洲国家有29个。赞比亚、塞内加尔、几内亚比绍和中非等国,目前的粮食供给存在严重危机。

可以说,国际粮价持续下跌,但非洲的粮食安全形势并未好转,而粮价走低,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未来还可能打压粮食生产,造成粮食产量下滑。

专家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通货紧缩的风险,消费者更倾向于紧捂钱包,这可能会对未来世界粮食生产带来负面影响。随之可能出现的是,农业生产者会因为赚不到钱而减产,同时政府也可能因为库存过剩导致仓储成本上升,进而主动对农业生产规模加以控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和个体生产者将因此遭受致命打击。

反过来讲,粮食是比较特殊的产品,每个人都害怕没有,总希望有一个政策来保护它,总希望这个东西能够肯定,不会受到任何威胁。历史上确实也出现过禁运、粮食贸易停止的现象,这个大家觉得很害怕,就变成了对粮食有点担心。

谁应该为

中国的米袋子负责呢?

宁高宁从20年前出版的一本书说起,作者赖斯特·布朗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人口快速的增长超出了十亿,谁为中国提供粮食?这本书不仅谈到了粮食问题,还谈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人口的增长,如何来保证粮食的供应。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发生了粮食危机,粮食的生产减少了50%,当时人们在担心,是否会发生粮食危机。

宁高宁认为,今天,粮食的价格,大豆的价格,玉米的价格,小麦的价格,是历史的新高,特别是在中国,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这个价格的波动,对于我们来讲,粮食的价格并不是那么重要。人类可以使用他的技术,比如说种子的技术等,通过贸易,我们可以携手提供足够多的粮食供全世界的使用。人类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有待深入。

我们现在担心如何来保存粮食,我们建了很多的粮库,我们担心粮食价格的下跌,各地区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资源的分配是非常的重要,要通过贸易来实现一个重新的资源的分配,中国正在反思,应该生产多少,生产的成本应该如何。在生产粮食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来保护环境,农业的增长的质量,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我们现在更关注质量,更加关注成本和种类。

所以说,中国粮食的增长,不仅仅是大米的增长,小麦的增长,还包括肉类、蛋类、禽类等的增长,这种趋势会继续。如果这样的趋势继续的话,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生产更多的粮食。我们要想想如何来实现产量增加,同时也需要利用好两个市场,就是国内国外市场。

宁高宁介绍说,中粮已经对两个海外企业进行了投资,希望通过这种海外的收购能够建立起来一个国际的网络,能够有效地进行采购,使得全球的粮食市场更加高效,更加有序,造福生产者,造福消费者。同时,我们也会更好地利用技术来实现粮食的再分布。所以我们无需担心,我们一定能够解决中国米袋子的问题。

自由贸易可以解决

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

宁高宁认为,从全球来讲,解决全球的粮食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自由贸易。过去我国用7%左右的土地养活了20%左右的人口。那是消费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的消费方式,亚洲其他国家也是这样的,人口多,土地少。这就必须有贸易,否则就不平衡。

实际上,从全球来讲,应该把粮食和食品作为一个超级的商品,全球都应该用其他的手段和工具来应对粮食问题,可以在一些国际组织讨论这个问题。

对于粮食的安全性来说,中国一定要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中国人一定要有一个自给自足的政策,这个要慢慢开始转变,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实际上过去十年以来,这个转变已经非常快速的开始,而且是使我们被迫的开始。

其实世界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多意味着食品加工的原材料更加充足,而食品的最终价格不仅体现在原材料价格一个方面,与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成本相比,粮食成本价格对消费者的影响就没有那么显著。

对很多国家来说,虽然国际粮价在走低,但兑换成本国货币,粮食进口成本依旧高昂。而且,对很多财力孱弱的国家而言,即使国际粮食价格跌到1美元/吨,饥饿还是无法解决的难题,这正是很多欠发达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