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中有一个阿拉丁神灯的故事———只要触摸一下,就会有无所不能的精灵出来,满足所有的愿望。盛产于这一地区的石油,就是那无所不能的精灵。而一旦神灯倾覆,引燃的就是夺命的巨灾———战争。
“阿拉丁神灯”引燃石油战争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沙康
“阿拉丁神灯”引燃石油战争
王利博制图
沙特阿拉伯驻美国大使阿德尔·朱拜尔3月25日宣布,沙特军方美国东部时间当天19时对也门胡塞武装组织展开空袭。他说,沙特方面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也门民众与“也门的合法政府”。阿德尔·朱拜尔称,另有10个国家参与沙特在也门的军事行动。此消息公布后,NYMEX原油瞬间上涨1.20%,报每桶49.80美元。布伦特原油暴涨3.06%,报每桶57.217美元。
而就在两个月前的1月23日,沙特已故国王阿卜杜拉·法赫德的葬礼吸引了全球最重要的政商领袖齐聚利雅得。因石油而起的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乃至于战争占据了太多的新闻头条和全球性的谈资。
中东的石油:财富+武器
数次中东战争与石油都关系紧密。
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是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从英国人的手里收回苏伊士运河,其根源在于石油。当时,英国等西欧国家经济对海湾石油严重依赖,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须经苏伊士运河运输,否则须绕过非洲好望角。当时任英国首相的艾登声称:“没有苏伊士运河运入的石油,英国和西欧的工业便不能保持正常运转。”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给予埃及坚决支持,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立即切断了输油管道,同时沙特停止向英、法供应石油。通过这场战争,石油生产国体会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另一产油区尼日利亚也爆发内战,美国成为以色列武器的主要来源。沙特等欧佩克成员国对西方实施石油禁运,但中东产油国很快发现,石油既是对付西方的大炮,也是自己的面包和黄油。在纳赛尔革命的影响下,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大批产油国家纷纷独立。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世界的表面繁荣下,一场新石油战争正在酝酿中。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紧急从北约军火库中调飞机坦克给以色列,以军则在沙龙和内塔尼亚胡的指挥下打到距开罗仅100公里处,基辛格展开穿梭外交,埃及被迫和以色列谈判。但这次,欧佩克国家再次使出石油武器,削减石油产量,由于油价上涨了几倍,反而生产得越少,获利越多。石油输出国总的石油收入从1972年的230亿美元上升到1977年的1400亿美元,而西方则全面陷入石油危机。
对于中东国家来说,西方人的到来,把石油从沉睡的财富变成了现实的财富,也让这些中东国家迅速走向了富裕,走向了现代化。但另一方面,也是石油,使他们的旧有文化受到了冲击,也给他们带来了混乱、迷惘甚至堕落,此时石油已不再是现代工业的推动力了,反而成为了战争和革命的催化剂。油与战,就这样在强权争霸和地区冲突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和残酷。
因石油而起的伊拉克战争
伊朗,中东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石油生产国,紧挨苏联的巴库油田,处于冷战的第一线。
巴列维国王,利用石油美元,购买了大量美式装备,并发动了名为“白色革命”的西方化改革,将清真寺的土地收归国有,石油财富却越来越集中在腐败的少数人手中。流亡伊拉克的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号召反对白色革命,并以伊斯兰革命推倒了中东动荡的多米诺骨牌。
就在那场颜色革命的半年前,萨达姆·侯赛因刚当上伊拉克总统。1980年9月22日,欧佩克会议在维也纳哈布斯堡宫召开,策划即将在巴格达举行的欧佩克成立20周年庆典。但几分钟后,德黑兰机场被炸,萨达姆的7万大军开进伊朗。萨达姆声称,自己代表阿拉伯人同波斯人作战,目标是夺回占伊朗90%石油储备的湖泽斯坦,伊拉克轰炸了位于伊朗阿巴丹的世界最大炼油厂,伊朗人则说服什叶派掌权的叙利亚切断了伊拉克的石油管。美国中情局专家佩拉提埃里披露说,此前一个月,萨达姆访问利雅得时已告知沙特,即将入侵伊朗,美国也通过沙特知晓此事,美国此后又给伊拉克提供武器和军用卫星照片。然而,两头下注的美国,又在1986年秘密通过以色列,前后6次向伊朗出售狍式反坦克导弹等军火,也就是后来曝光的伊朗门事件。两伊战争拖了八年,导致上百万人丧生。伊拉克从战前财政盈余400亿美元到战后欠外债800亿美元,其中欠科威特140亿美元。
1990年8月2日,遭遇逼债危机的萨达姆入侵科威特。5个月后,美军实施沙漠风暴行动,不到100小时,战争结束,萨达姆战败,美国也获得了沙特一直反对的在海湾驻军的权利。
而之后发生的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又被看做是第二次海湾战争,主导这次战争的还是老面孔:萨达姆、小布什,还有切尼等等。难怪,很多人都认为美国到伊拉克去还是为了石油,是对西方主导下的石油秩序再次得到确认。
石油、军事和政治的博弈
石油、军事、政治就好像三胞胎,分不开来。
2015年2月11日,俄乌德法四方领袖,在明斯克达成乌克兰东部停火协议。媒体注意到,在16小时的马拉松谈判中,普京的铅笔折断了。这显示,普京在谈判中遭到了德法乌三方的围攻,这是一场在媒体视线之外的暗战。
2008年7月11日,油价达到每桶147.27美元的顶峰,美国石油大鳄赚得盆满钵满。已把石油资源控制在国家手中的世界第一产油国俄罗斯,也从中受益。然而,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突尼斯、也门、埃及、利比亚、叙利亚,这些发生颜色革命或者经历阿拉伯之春的国家,要么是石油产地,要么是油气通道。
2013年1月24日,乌克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在达沃斯论坛上,与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50年、价值100亿美元的协议,共同开发位于顿涅茨克州的尤佐夫斯基气田。仅仅一年后,亚努科维奇就被赶下台,乌克兰东部也陷入混战。2014年7月17日,一架马航MH17航班在顿涅茨克州坠毁,机上乘客很大一部分是荷兰人。据测算,2014年冲突不断的顿涅茨克州,蕴藏着2万亿立方米的页岩气,如果2017年顺利投产,一年可开采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乌克兰将成为欧洲的天然气超级大国。如果说,上个世纪70年代,欧佩克国家实行的抬高油价的石油武器打击了西方,那么如今,美国利用页岩油革命降低油价的石油武器,也精准打击了俄罗斯。油价降低,石油收入减少,卢布暴跌,以及去年欧洲的暖冬,使油气开始进入买方市场。
假如没有石油,或中东不是石油的主产区,那么世界历史或许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这只是假设。现实就是,石油推动的现代化进程,已经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相信,围绕着石油展开的各种战争,注定还会延续下去。